人類如果只能肯定死亡的意義,卻不能肯定生存的價值,就會造成愈來愈多的人有自毀傾向。而這一個傾向,事實上已出現在社會福利發達,物質與文化水平皆頗高的北歐國家。
北歐地區的人民,享有著極自由的思想文化生活。一般人皆不必憂心生活沒有著落,而有頗多的時間去面對生命,思索人生。但北歐地區人口的自殺率是頗高的。一般發展中國家大多的人民因為很忙碌,故無暇去面對生命中的苦悶,也就不會有太高的自殺率。但一旦國家發展到了一個階段,人民有能力去面對人生了,反而有不少人就會因為太苦悶空虛,而走上了選擇結束生命的道路。
完備的生死學———肯定活著的意義
我以為這說明了人類文明的生死學在整體上說,尚在啓蒙的階段。尚未能充分地肯定活著的意義與價值。也未能提出明確合理的「如何活著」的思想學說。結果造成人類往往在不想死、不願死的同時,也感覺生命很乏味,很無聊,沒有價值。故我認為真正完備的生死學,除了應提出不執著的死亡觀,而使人類不會以為死亡有那麼可怕外,更重要的是要使人能活得愉悅,能肯定活著的意義而不想「找死」。佛法在人類生死學上所能提供的幫助,除了能如前述地不再以死為實有而盲目恐慌,恐懼外,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個使人「活得愉快」的環節上。能活得愉快的人,講「面對死亡的自在」,才是有意義的。否則不過是給自毀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這一點,我以為是人類在生死學上猶待努力的。而在實際上,要現代人能充份肯定活著的意義,委實不易。
舊生命觀的崩潰
若要看人類過去的生命觀,西方人過去的生命思想,是主張人是為上帝、天堂及來世的生命而活著。而中國人則是為光宗燿祖及延續由先人傳下來的生命而活著。為了這些東西而活著,有時候雖然會很累、很辛苦,但因為價值是確定的,方向是肯定的,雖很累卻不會有混淆,雖痛苦卻不會有失落。
但到了今天,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皆到了一個舊價值已逐漸崩潰,而新價值卻尚未確立的時代。現代人的空虛感,疏離感和失落感,近幾十年來可以說是與日俱增而很明顯的。
西方人由啓蒙運動以來,已經历了無數思想上的抗爭,而逐漸走出了神學式的生命價值觀。德國哲學家尼採宣布了「上帝之死」。美國的桂冠民歌手唐·麥克林也在其劃時代的名作<美國派>中唱到:「教堂的鐘皆已破碎 …. 我最敬愛的聖父、聖子及聖神,皆已搭上最後一班到西岸去的火車,離去了。」
但事實上,西方人已真地不需要舊日的生命價值觀,而能很確定一個新的生命思想了嗎?我看是很不能確定的。否則不會有那麼多人有毒癮。(美國是當今世上最大的毒品消費市場,歐洲則次之。)我想今天大部分西方人生命中的空虛感和失落感,大半皆是因為把舊的生命價值推翻了,卻仍沒有建立新東西的緣故。而存在主義所表現的,正是現代人在舊價值解體後的荒謬疏離感。西方人本來是因為上帝而有了存在的意義,但現在忽然要人自己找一個新意義,就難了。也因為這個原因,我肯定中國在做舊文化的複興工作。這對人的心靈來說,是有幫助而且很重要的。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