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相初光

「有事沒事心中過,心中不留舊事愁。」…操心就有事,放心便無事。擔心,是多餘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以具足智慧之四聖諦,修行八正道;以悲智不斷開展、實踐人生的真理。體悟念頭屬於法相,前念滅了,後念即生,法相因為遷流變化,剎那不住,非生非滅。心即得自由、心得清淨、心得除煩惱。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老實修行,勤修戒定慧行八正道,離諸妄想雜念,穩定心念,每一念皆清淨覺知,修己佛性清淨心。以無我的出離心及空性智慧,住於法性之中,心安定而滿足。發起利益眾生之菩提心,對應外在環境與眾生需求,隨緣盡力如法行,自利自修,利他度他,體證慈悲、智慧、平等對待眾生之菩薩道,轉娑婆世界為淨土。…

世事從來不是皆為完美的,總不會完全符合我們的期望。生老病死是苦;愁、悲、苦、憂、絕望是苦;與所怨瞋者相遇是苦;與所愛者分別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生命中與生俱來的不圓滿,顯露本有的無常、痛苦、及永恆不足。

眾生緣於無明,而起十二因緣,生死流轉。我們的意識作用皆為主觀,對外境不加主觀判斷,離開自我中心,去妄識而存真心,以修行而轉意識成智慧,則得不受業力影響,滅無明煩惱,而得自由解脫,真心即智慧,去煩惱而得證菩提。

佛陀以涵蓋教義具足智慧之四聖諦;及正確修行方法八正道,以此不斷開展、呈現人生的真理。教示我們依循四聖諦及八正道,即可漸由自己的生活經驗修行中從苦中解脫。

八正道又稱八聖道;即是修持解脫聖道的八種正確的方法,這也是四聖諦苦集滅道中「道諦」的內容。由五戒而成十善,由十善會成身口意三業,由三業出八正道,由八正道會成戒定慧三學,由三學而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六波羅蜜。

十種善業的表達,是由於身體、口舌、意念而形成為三業,由三業出八正道。十善業尚只是消極的不作惡,到了八正道,方為積極的行善。所以,行十善,僅是修的人間及天上的福業,尚非解脫道。深解法義,契入般若,由身口意三業的積極化修八正道,方為了生脫死的正因。

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

1.正見:此為正確的知見,乃以三法印為指導。
2.正思惟:對正見作深入的思考。
3.正語:用口業來實踐正見所指導的修行方法。
4.正業:用身業來實踐正見所指導的修行方法。
5.正命:用正當的謀生方法賺取生活的所需。
6.正精進:策勵三業,日新又新,至於清淨。
7.正念:繫念於聖道的實踐,心不旁鶩,意不散亂。
8.正定:心力集中,不動不搖,不受五蘊的誘惑束縛,便可出離生死,而入涅槃。

由八正道會成戒、定、慧三無漏學。出生死者,必修八正道,修八正道實又不出戒定慧。

以正見、正思惟明瞭欲望總是與「苦」綁在一起的。欲望的整體現象,即需求與滿足的循環,決定於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我們之所以停留在欲望的束縛中,是因為我們將它當作快樂的工具。

「如理作意」知欲望與苦是分不開的同伴。只要綿密、細心地觀察欲望,就會發現苦總是尾隨著欲望來到,它有時表現為痛苦或惱怒,或隱伏為一種持續不滿足的張力。欲望萌生時,它在內心創造一種匱乏感及不滿足的苦,為了終止這種苦,我們奮力地滿足欲望;如果努力失敗了,會經歷挫折、失望,甚至是絕望。

但即使是成功時的快樂,也不是無條件的,因為我們會擔憂既得利益將會失去。不得不保護自己的地位,要捍衛自己的領土,要得到更多,要升得更高,要建立更緊密的控制。欲望的要求似乎永無止盡,每一個欲望也都要求永恆;希望所得的一切永遠持續。

然而,欲望的所有目標都是無常的,不論是財富、權力、地位或親眷,分離是無法避免的。而伴隨分離的苦迫程度,也與執取的力道成正比:多分執取帶來多分的苦;少分執取帶來少分的苦;沒有執取就不會帶來苦。

思惟欲望本具的苦,是一種將心導向離欲的方法;另一種方法,則是直接思惟離欲的利益。從欲求轉向離欲,並非想像中從快樂轉為悲傷,從富足轉為貧困;而是超越粗糙與糾纏的享樂,達到崇高的幸福與平安,並從奴役轉變為主導的地位。欲望最終帶來恐懼和悲傷,離欲則給予無懼和喜悅。

離欲也促使三學的完成:淨化行為、益於禪定、滋養智慧的種子。整個修行從開始到完成,可視為離欲逐次發展,而達至涅槃的巔峰的過程,涅槃是離欲的終極階段即捨離一切所依。

當細心隨觀欲望的危險與離欲的利益時,則逐漸能駕馭自心,脫離欲望的掌握。執著,則像枯葉般自然地脫落。雖然改變不會突然來到,但只要持續地修行,改變終將到來。經由一再如理作意,一個思惟擊倒一個思惟,離欲思惟就移除了欲望思惟。

當看到自己的生命充滿著苦,並看到貪欲如何引發自身的苦迫時,心就會傾向離欲,拋棄貪欲以及束縛我們的所緣;當以相似的方式,將這樣的真理應用到其他有情眾生時,這種思惟就會增長無瞋和無害。

將自我中心、自私的執著心,藉由修行,由淡化而變得不存在,本具之清淨佛心即顯。心法即禪法,萬法由心生滅。真心便是無心,只要有相對、分別、差別,即不為徹底解脫與智慧之心,知解脫智慧之心無真妄問題,即真即妄,真妄不二…

知世間無相無生之寂滅體理,即不被善惡思量分別心所拘,若覺照己於緣境生起分別心之際,在靜與動的攀緣心生起之時,可反觀其皆為真妄不二之真如心。深信己佛性、自性存在,則不入斷邊,無住於前念、今念、後念上,於諸法念念不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眾生之自性,一切諸佛之法身,一切諸法之法性,為無相、無動、無染、無著之真空,是無生無滅之涅槃。只要心中不起對彼此之執著心,超越緣起、緣滅的觀想過程,便得與般若空慧相契,達截斷思慮,當下面見諸佛自性,當下即是涅槃之境。

顯悟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論於「動」、「靜」、「聲音」、「形色」,甚至「語默」,所顯形出來自性的皆為佛法,而知緣起法空無自性,「偶然已再因緣中,因緣再緣偶然從。」而得於現前之緣境,應機應緣,隨緣盡力,心無罣礙,行菩薩道。

知己尚為凡夫眾,仍具眾生心,故於緣境中,難免有無明念起時,或我慢心起時,應知己仍有無明煩惱等人性,願意以佛性以般若空慧來觀照,降伏己心,老實修行。若懼於:做多,所以錯多;不如不做,以免責罵。念多,因而強壓,以免妄想紛飛。即錯失成就菩提心的良機,而歸於修自淨其意的聲聞行者。

能夠老實修行,則得漸對於一切事物現象都不住相、不執著、不生所得之心,就能觀一切法皆空,沒有不平等的事物,也沒有高下之法,即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所得的法相同,皆契法性。

顯悟自然妙道,在於己心。日日覺悟,念念不迷失,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看人、看物,觀其法性,觀其法相。若能以般若慧覺照,於一切緣境,心無罣礙,心中不留,方得達到船過無痕的畢竟空。即漸離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日減。

而菩薩行者,本於行一切大行中,應不覺有行。若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稱菩薩?若只要他人起對己恭敬、稱讚之心,而不如實觀照己之無明妄念,降伏己心,如何老實修行?因此,已於菩提道上修行之人,知緣起法空無自性,「偶然已再因緣中,因緣再緣偶然從。」故可以因內在修為,而有不同的另緣果感。於諸眾生不願意再起怒相,或輕賤他人之心,而起修六度萬行利人利己之菩提心。

不懼於行菩提道有阻礙,或行時不被認同或遭數落等,知此人正在考驗你,也正在成就你,要推你永不墮六道的果緣。知己已在行玄空妙法,而亦正在受持玄空妙法,前法後法,實無先後,同起無我。故法性平等,無礙不異。

法法是由無我而生,亦是因自性而發,契因合緣。法畢竟空寂,法無自性,法性空寂,而法法平等。不對無我之法、不見平等之本體,而生出高下的妄想執著,而應返求與諸佛平等無二的真如自性。

而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了悟緣起見真如,實為佛性使然。應觀法之不一不異之本性,而非只執著於假名施設的種種語言、文字而起分別,障礙自己反觀內心的修證路。應善於變換思惟之角度,依正心、正念、正思惟的去感悟法法的禪機妙理。

能依止於「有法可依」的道場,當知努力,切莫再以無明分別外相,而不知契悟所宣說之法性真理,應以平等觀法,以四念處「觀法無我」,方得為眾生而行,而做用一切善法。知法性平等而做如是的觀察、受用,改變自我妄想執著就能契入法性,修學菩薩一切大行。

法性無我、無我所之分別,所有妄想執著淨空,不起善惡無明分別,法身薰集而有力,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

對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不再貪愛留戀,世間世緣淡薄了,煩惱就少了。六根緣六境,境裡面都有性、都有相,若覺照它的法性、法相,從法性裡面觀察到「一時」,從法相裡面觀察到「因果」。即知道宇宙及生命之實相。起心動念、生活行為,皆為利益眾生自利自修,利他度他,日常生活所行自然與六波羅蜜相應。

祈願與眾同修習~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老實修行,勤修戒定慧,離諸妄想雜念,穩定心念,每一念皆清淨覺知,修己佛性清淨心。以無我的出離心及空性智慧,住於法性之中,心安定而滿足,發起利益眾生之菩提心,對應外在環境與眾生需求,隨緣盡力如法行,自利自修,利他度他,體證慈悲、智慧、平等對待眾生之菩薩道,轉娑婆世界為淨土。

《雜阿含經》:「阿難!有道有跡,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耶?」、「有,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雜阿含經》:「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雜阿含經》:「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聖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金剛經》「無住生心。」
《金剛經》:「世界者,非世界,是名世界。」
《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祖壇經》:「不思善、不思惡。」
《六祖壇經》:「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壇經》:「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
《增一阿含經》:「世間一切微妙善語皆是佛法。」
《止觀一》:「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惱,道不能通,滅不能淨。如雲籠月,不能妨害。卻煩惱已,乃見法性。」
《六波羅蜜經》:「眾生無定性,猶如水上波。願得智慧風,吹入法性海。」
《華嚴經昇須彌山品》:「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
《楞嚴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華嚴經》:「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
《華嚴經》:「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為體,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
《菩薩處胎經》:「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

演恭 恭敬合十 104.1.12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