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受「我相」識障的影嚮,只要靈魂波出現就一定會現出一個有身相的自己來,受環境識障的影嚮,同時也會現出能容納身體的環境來。這個環境相對於死後的那個「我」而言就是其所生存的世界,由於此時的自己與世界是同時出現的,所以是看不到這個世界是怎麼產生的,與我們見不到現實的物理世界是怎麼來的是一樣的,就像做夢,只要夢一開始就會有一個現成的世界,夢中的自己是無法見到夢裡世界全貌的,有誰能在夢中見到夢裡世界的邊緣呀?
宇宙的真實樣子
宇宙到底是甚麼樣子的,有沒有邊緣?這個問題從有人類開始就一直在困擾著我們,我現在就告訴大家宇宙的樣子,大家站在理性角度可以把我所說的理論當做科學推測,站在感性角度完全可以當做真理接受。我們的世界與生命就像夢境一樣,「忽然」間一次性全部出現了。「忽然」這個詞只是方便說,因為我們根本感覺不到那個瞬間,那個瞬間我們是不存在的,只有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才能見到宇宙從無到有的全過程與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由於我們本身就屬於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又是這個過程的產物,所以根本無法見到自己沒生之前的樣子。
時間也是有了我們之後才被我們感覺到的,時間只是我們的感覺而已,並沒有一種叫做時間的「東西」存在,所以用已經產生了世界中的我們所感受到的時間概念,去衡量世界沒產生之前的「時間」是行不通的,因為世界沒產生之前是不存在我們所感覺到的這種所謂的時間的。當世界與生命一次性出來之後,就會各自按照其特點發展演變了,從這以後就可以用上達爾文的進化論了,生命也可以繁衍生息了。由於我們見到生命都是由上一代所生,就會按此經驗找第一代的源頭,但是當初的第一代早已離我們很遙遠了,也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載,何況當初的第一代也沒有見到其出生的場景呀!所以就成了解不開的懸案了。
宇宙的真實樣子
也許有人會驚訝,世界與生命是這樣產生的,這不成了神話了嗎?這根本就沒有道理呀!甚麼又是道理呀?我們所認為的道理,還不是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嗎?地球是圓的、星球是在空中飄著的、生命是由父母所生等,這些都只是一個現象,哪有甚麼道理可言呢?只不過我們見到了就認可了,如果給從來沒見過的人看到也一樣不能理解的,也會認為是神話的,所謂的道理不過就是通過觀察現實世界的現象得到的知識經驗,然後又在心中按各種知識經驗排列這些知見而已。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講道理,這只是一種自以為是、以自我感覺為中心的不講理的行為,偏偏還要高打講道理的旗號,這本身就是無理取鬧。
無論是死後的世界還是夢裡的世界都是在有一個生命的前提下才能出現的。例如夢裡的世界,如果不是提前有一個能做夢的人存在也不會有夢境存在,但是我們的現實世界並不是某個生命的夢境,我們夢境的出現是因為自性接收到了現實世界裡的內容,然後再以這些內容為樣板唯心所現出來的。夢境是自性糢仿現實世界所生,而現實世界是佛性在沒有任何可糢仿的前提下現出來的,所以說我們的現實世界是佛性無明妄動所現出來的,之所以都會做夢就是因為我們的自性有佛性的特點,還保留著當初無明妄動生世界的能力。為甚麼妄動出來的東西會很有規則呢?並不是我們的宙很有規則,而是我們適應了無規則的世界了,所以無論如何也感覺不到其不規則的一面。
我們的現實世界到底有多大呢?它的整體輪廓是甚麼樣呢?有沒有邊界呢?我們還是用地球對比著表達吧!相對於地球而言,我們是生活在地球的表面上的,但是相對於宇宙而言,我們是生活在宇宙內部的,包括我們賴以生活的地球也是在宇宙的內部的。如果把宇宙比作球形,我們就是在這個球的內部。圓形的這種結構很特殊,一維是一條線,如果是以直線的方式存在,我們就會習慣地去找兩端,如果找不到就會制造出兩邊可以無限延伸沒有終點的結論。「宇宙是無始無終的」這個結論就是站在一維的角度思考而得出來的。但是很多人對這個結論都不滿意,因為這等於只見到了一條「線」之中的某一段而已,並沒有見到整條線,所以感覺有些不解渴,人們就把這條線首尾相接成了環形,就見到整條線了,這樣就只能局限在這個環形結構上了,等於宇宙的演變總是周而複始。這樣的結果會令人很失落,生活在這樣單調有限的宇宙中太無聊了。
但是有史以來從來也沒見過宇宙曾經重複過的記載,是宇宙重複所需要的周期太長嗎?直到今天也沒到重複的時候嗎?如果真的會周而複始地重複,我們的生命也應該會周而複始地重複,那樣我們修煉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即使修得再好也會從頭再來的,即使不修也自然會發展到的,這不是多此一舉嗎?所以人們對這種理論不滿意。
二維是一個平面,平面總會有邊緣的,找其邊緣就是從平面的內部沿與平面平行的方向向外部搜尋,這種搜尋是以直線的方式向外延伸的,就像當初古人找大地的邊緣一樣,如果可以無限延伸就等於沒有盡頭,這樣與直線的區別就是直線無始無終,而平面有始無終或無始有終,總之只能見到一頭,這樣等於還是不能見到宇宙的全部,把平面首尾相接就成了三維立體的球形了,這樣找邊緣的問題也解決了。但是這個邊緣是以地球內部為起點,沿與平面垂直的方向向外找的,二維平面是橫向找邊緣,三維立體則是縱向找邊緣,整個平面都成了邊緣,我們的宇宙邊緣在哪裡呢?
一維直線的邊緣是一個點,二維平面的邊緣是線,三維立體的邊緣是平面,每低一維正好是高一維的邊緣,當直線以首尾相接成為環形時,我們就找不到直線的邊緣了,雖然沒找到邊緣,但找邊緣的問題也得到解決了。當平面首尾相接成為立體球形時,我們就找不到平面的邊緣了,同樣雖然沒找到邊緣,但找邊緣的問題也得到解決了。都是以圓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邊緣的問題,一個是圓環形,一個是立體的圓球形。我們生存的宇宙是三維的立體空間,空間的邊緣又在哪裡呢?宇宙空間的邊緣會不會也是以圓的方式首尾相接化解其邊緣的問題呢?是一種甚麼形式的圓呢?
這種形式的圓很難理解,因為它不像環形或立體球形一樣可以做出一個糢型很直觀地看到,要想理解這種「圓」必須要有很好的抽象邏輯能力才行。立體球形的表面是沒有中心點的,任何一點也可以方便說是中心點。宇宙空間的這種「圓」也有這個特點,任何一個部分都可以方便說是中心點,在球形的表面無論向哪個方向移動都是在二維平面裡移動,都不會離開二維平面的,同樣在三維的空間裡無論向哪個方向移動,也不會離開三維空間,但是卻離開了二維平面﹙地球的表面﹚。在地球表面上沿一個方向移動繞一周最終會回到起點,在三維空間裡移動會不會繞一周也回到起點呢?直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繞三維空間一周,是範圍太大我們所探測的距離不夠遠,還是宇宙空間沒有重複點?三維空間之外會是甚麼樣呢?沿平面的方向移動永遠也離不開平面,同樣沿三維空間的方向移動永遠也離不開三維空間。甚麼是沿三維空間方向移動呢?
在二維平面上我們可以做二維方向移動,就是只能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移動,不能向上下移動,只要不做上下移動就不能脫離二維平面。在三維空間裡可以向東西南北上下六個方向移動,這六個方向無論向哪個方向移動都屬於沿三維方向移動,只要做的是沿三維方向移動,就不能脫離三維空間。由於我們的肉體只能做三維移動,這樣永遠也脫離不了三維空間,只有脫離了三維空間才能稱為是出世間,這樣才算是擺脫了三維空間的束縛。很多學淨土法門的人都是以三維的糢式理解極樂世界的,這樣的極樂世界仍然屬於三維空間,根本不能稱為出世間,解脫更是無從談起,最多只能得點福報而已。在二維平面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移動都是與平面相平行的,而向上下移動則是與平面相垂直的,只有向與平面垂直的方向移動才能脫離二維平面,同樣向東西南北上下六個方向移動都屬於與三維空間「平行」的移動,這是脫離不了三維空間的。只有做與三維空間相垂直的移動才能脫離三維空間,甚麼樣的移動才算是與三維空間相垂直呢?
我們還是先把三維空間首尾相接的樣子弄清楚吧!如果我們是站在一個巨大的首尾相接平面上﹙地球﹚,是無法看出它是一個球形的,只有脫離平面,站在三維高度以旁觀者的角度才能看得出來。例如地球的整體輪廓照片都是衞星在高空拍攝的,同樣站在三維空間裡也是無法看到三維空間首尾相接後的樣子的,我們只能在腦海裡勾畫了。把一張二維平面的紙首尾相接後就成為圓筒形,這是因為紙是片狀物體,所以能折彎,首尾相接後就形成了圓筒。平面的內部是包圍了一個筒形空間的,而三維空間本身就屬於立體的,立體的東西長寬高都是一樣的,怎麼能夠被折彎呢?但是空間這種「東西」很特殊,無論站在任何一個空間點上都可以向東西南北上下各個方向三百六十度無限延伸,空間既不會被壓縮也不會膨脹,即使兩個空間相互重曡也毫無障礙,而且與沒重曡的狀態沒有任何區別。二維被折彎可以圍出一個空間,而三維本身就是空間,折彎後所圍出的空間也屬於空間,空間又可以互相重曡,重曡後的空間與沒重曡的空間又沒有任何區別,所以我們所見到的空間本身就是折彎後成為一個「圓」的結構。無論我們站在任何一個空間點上向哪個方向移動也不會找到盡頭,雖然我們無法找到空間的盡頭,空間的樣子也都是一樣的,即使繞空間一周又回到起點也是無法分辨出來的。但是空間裡有各種星球,星球的樣子應該有區別的,我們完全可以以星球為參照物,發現到了曾經見過的星球就可以判斷是繞宇宙空間一周又回到起點了。
空間本身就可以無限延伸,再加上其折彎後又成為一個「圓」,所以永遠也不會重複。即使我們沿一個方向以直線向宇宙深處前進,受宇宙折彎的影嚮,我們所走的既是直線同時也是弧形曲線,是一條永遠也不能首尾相接的路線。其實任何一個空間點都可以方便說是宇宙的最深處。折彎後的空間本身就是宇宙的邊緣,就像地球的表面一樣,整個地球表面就是地球的邊緣。我們是無法走到空間之外的,如果空間之外另有邊緣,邊緣之外會是甚麼樣呢?是空間嗎?那等於沒離開空間,是物質嗎?物質還是存在於空間裡呀?等於沒離開空間,是像雞蛋殼一樣把所有的空間包裹在裡面嗎?那殼的外面是甚麼呀?是空間還是物質?如果是這些,那把殼打開又成為一體了,還是一樣的呀!不打開也是一樣的呀!殼又是怎麼來的呀?
到此,以我們人類所學的知見再也不能在空間的前面添加任何「東西」了,是宇宙到了極限了,還是我們的智慧到了極限了?就像摞積木,摞到一定高度就再也不能往上摞了,無論怎麼摞都會倒塌,我們的智慧也一樣,在空間的前端再放任何「東西」都會把我們所認為的道理弄倒塌。人類又獨辟蹊徑制造出平行宇宙的理論,就是在我們這個宇宙之「外」還有類似的宇宙存在,我用「外」這個詞是不準確的,如果另一個宇宙是在我們的宇宙之外,那就等於是在空間之外又加了「東西」了,兩個宇宙之間有沒有距離?如果有距離,這段距離是屬於空間還是屬於物質?無論是空間還是物質等於兩個宇宙仍然是一體的,這樣又成一個宇宙了。平行宇宙兩個宇宙之間是沒有任何關系的,也不是同時在一個背景「空間」裡存在,平行宇宙理論也只是人類想像出來的,即使真的存在我們也無法見到。我們的宇宙是怎麼產生的呢?為甚麼會有無限的空間與星球呢?
宇宙的產生是佛性無明妄動的結果,佛性是不思議境界,不思議境界是沒有大小、多少、來去、遠近等有限的特點的,是沒有任何局限也沒有任何束縛的,是非大非小、非多非少、非來非去、非有非無的,受佛性這些特點的影嚮,所妄動出來的結果也會具有這樣的特點。例如我們所感覺到的空間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妄動出來的物質也具有這樣的特點,但是經過漫長的演變就成為我們覺得可思議的物質了,其實並不是物質可思議了,而是我們迷了才把不可思議的「東西」誤感覺成可思議的了。至於星球、星系是如何聚合到一起的,又是如何轉動起來的,現在的科學家解釋得已經很清楚了,我就不再重複了。
空間只是佛性無明妄動出來的一種具備不思議特點的「東西」,由於我們這種生命是伴隨空間這種「東西」而生的,所以只能感受到空間這種「東西」。佛性是可以妄動出不思議種具備不思議特點的「東西」的,但是由於我們受這種不思議「東西」的限制﹙也可以說是識障﹚,是無法感受到其他不思議「東西」的,我只能慢慢引導大家制造出具備不思議能力的生命,才能感受到全部的不思議境界。
下面我接著前面講如何做與三維空間相「垂直」的運動,因為只有做與三維空間相「垂直」的運動才能脫離三維空間,大家千萬不要按照幾何書裡所講的垂直概念去理解,這個概念只適用於三維空間之內,因為我們是生活在三維空間裡的,出於生存的需要也沒有必要制造三維以外的概念,所以所制造的一切概念都只適用於三維空間以內。但是修行人是要跳出三界、明白宇宙實相、生命實相的,這樣三維的概念就不夠用了,但是又沒有現成的三維空間以外的概念,所以只能勉強用三維以內的概念了,由於這些概念本身就不適用於三維空間以外,所以要是按常規概念去理解很容易誤解的,因條件所限只能委屈大家將就著聽講了。
做與二維垂直的運動很簡單,隨便在平面的任何位置,沿與平面垂直的方向移動就可以了。例如:以地球表面為例,離開地面向空中移動就脫離二維進入三維空間了,其實二維本身就在三維之內,即使不向空中移動也一樣在三維空間之內,二維只是三維的一部分而已,每低一維正好是高一維的橫切面。例如:一維的橫切面是一個點,二維的橫切面是一條線,三維的橫切面是一個平面,以此類推,四維的橫切面就是三維空間。
甚麼是四維呢?一、二、三維分別是長、寬、高,當今科學界把時間維度定名為四維,為了表達方便我們也沿用這個概念吧,就是橫向以空間為平面,縱向以時間為高度,空間與時間相垂直,以時間為軸,每一個時間高度都會有與其相對應的空間,只要我們能在時間維度裡移動就可以脫離三維空間進入四維了,這樣任何時間高度的空間都可以隨便進入了。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科技手段能把我們的肉體送到其他時間高度的空間裡去,其實即使能把肉體送到其他空間裡去,也是憑借精神的感覺才能覺察到的,最終還是以精神的感覺為參照的,所以只要能把精神送到其他空間裡去就等於進入四維空間了。
有人也許會認為精神進入其他空間,肉體並沒有離開,那等於只是幻覺而已,不是真實的,我們之所以覺得自己是生命還不是憑借的感覺嗎?如果沒有了感覺,一切的存在都沒有任何意義了。雖然是幻覺,但感覺應該是真實的,所以無論是由肉體還是由精神獲得的感覺,相對於感覺而言都是一樣的真實。我們感覺自己是生命,感覺自己有喜怒哀樂都只是感覺而已,相對於感覺而言,沒有必要分別哪種感覺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只要感覺到了就都是真實的。精神去往其它空間就是道家的元神出竅或佛家所說的意生身,但是這些內容修行界一向視為珍寶祕而不傳。
無論是了脫生死還是脫離輪回,培練元神是必經之路。無論哪個法門,只要是以了脫生死、超脫輪回為目的的,其所練的功法都是在直接或間接地培練元神。例如:淨土宗的臨終接引,被接引的自己與前來接引自己的佛都是在平時念佛時,間接地達到培練元神的效果,臨終才會出現的。但是沒練過元神出竅的人,是不會駕駛元神的,這種人即使佛祖來接引也走不了的。律宗所修的戒體也是在間接地培練元神。天臺宗的三止三觀,密宗的明點、破瓦遷識與本尊相應等,還有基督教平時的信仰與禱告都是在間接地培練元神。但是根據我修行的經驗,我發現很多修行方法都有很大誤區,不但耗時費力還繞遠,使得很多修行人走了很多冤枉路。
真正的度人之法是很簡單的,就是因為太簡單很多人反而不重視了。自古以來法不可輕傳,經不可輕授,這並不是祖師們保密,而是為了引起徒弟們的重視,祖師們在傳正法之前都要經過很長一段考驗時間的,包括佛祖也不例外。佛祖講《法華經》時一直等到五百羅漢退席之後,才說了一句 「退則佳已」,因為佛祖早已看出那些人心性不夠,如果傳給他們就等於害了他們。大家現在還是不要急於學這些,先把基礎打好吧!我會根據每個人的根基與心性找出適合的方法,適合直接修的就直接告訴其原理,適合間接修的就告訴其間接的方法。有一部分人我會甚麼也不告訴的,讓其在潛移默化中神不知鬼不覺地修成。
—— 釋道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