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1】吉尼斯世界紀錄
2012年7月,印尼旅游管理官員表示,中爪哇省著名的旅游景點婆羅浮屠佛塔日前被世界吉尼斯認定為「世界最大佛教寺廟」。婆羅浮屠與普蘭巴南旅游管理總監普爾諾莫當天透露,他是上月底收到來自吉尼斯世界紀錄新的榮譽證書的,該證書把婆羅浮屠佛塔認定為現存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廟群(遺址)。
【稱謂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印度尼西亞政府通過一項主要修複計劃,竣工之後的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婆羅浮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這座著名的佛教聖殿,建於公元8世紀至9世紀,位於爪哇島中部。整個建築分為三層。基座是五個同心方臺,呈角錐體;中間是三個環形平臺,呈圓錐體;頂端是佛塔。四周圍牆和欄桿飾以淺浮彫,總面積2500平方米。圍繞著環形平臺有72座透彫細工的印度塔,內有佛龕,每個佛龕供奉一尊佛像。該遺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援助下於20世紀70年代得以重建。
1885年日惹考古學會主席Yzerman發現塔基下面有「隱藏的塔基」,婆羅浮屠引起註意。Yzerman在1890-1891年將隱藏塔基的浮彫逐塊拍照。荷蘭東印度政府獲悉之後採取了保護佛塔的必要措施,經過三個階段的修複,婆羅浮屠初步回覆了往日輝煌。
此後,人們陸陸續續小規糢修複佛塔。1960年代後期,印度尼西亞政府呼籲國際社會支持佛塔的大修。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印度尼西亞政府通過一項主要修複計劃,並於1975-1982年執行了一次徹底的修複工程。此次修複加固了地基,清理了一千四百六十片石板,分解並重新組裝塔身的五層方臺,以及通過埋設管道改進排水系統。修複工程還加設了防滲透層和過濾層。這項龐大的工程僱傭了大約六百人,總共花費六百九十萬一千兩百四十三美元。竣工之後的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婆羅浮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稱謂3】亞洲四大文明奇跡之一
婆羅浮屠與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吳哥窟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跡,是印度尼西亞佛教建築與彫刻藝術的傑出代表。婆羅浮屠來自梵語(Vihara Buddha Ur),意為「山丘上的佛塔」。也有解釋說「婆羅浮屠」是由梵文的「婆羅」與印尼文「浮屠」兩字組成,「婆羅」意為寺院,「浮屠」意為「丘陵」,合起來便是「丘陵上的寺院」。
著名历史學家湯因比將它的成就與雅典帕提依神廟媲美,他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中寫道:「大乘佛教在爪哇沒有存在多長時間,但它留下人類最美麗的藝術作品之——婆羅浮屠這座永久性的豐碑。它裝飾在盤旋上升的臺階上的淺浮彫,描繪了大乘佛教整個神話和玄學世界的圖景。婆羅浮屠使創立了這個豐碑的短命的夏連特拉帝國得到了永生。」
【稱謂4】石砌的大乘佛學教科書
婆羅浮屠佛塔屬於大乘教建築,它承襲了印度笈多王朝典雅文靜的藝術風格,體現了渾圓與穩健的美感,它絕對是亞洲乃至世界最著名的佛教建築之一。婆羅浮屠的浮彫藝術極為傑出,塔上的浮彫吸取印度佛教藝術的精華,浮彫的內容主要是佛傳故事以及佛本生經故事,猶如一篇講述佛界與人間故事的連環畫,尤其突出的是藝術家能在布滿小孔及微粒的火山石上較好地表現出人體肌膚的柔潤感,使得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美侖美奐,因此,婆羅浮屠又被譽為「石砌的佛學教科書」。
婆羅浮屠的浮彫風格雖然有一些印度婆羅門教和東南亞佛教石刻藝術的痕跡,但更多的是表現出了爪哇人自己獨特的審美追求和藝術旨趣。風格上與柬埔寨的吳哥窟,以及印度婆羅門教、東南亞佛教的石刻都有很大的差別。
佛塔的建築材料是取自附近河流的約5萬5千立方米的火山石,約200多萬塊安山岩和玄武岩。這些石料被切成合適的大小,由人工運至建築地點,沒有任何粘合劑,石塊之間用榫卯連接。建築完工之後工匠們在石塊上刻下浮彫。佛塔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統,每個角上都有裝飾著滴水嘴獸的排水孔,整座佛塔共有100個這樣的排水孔。婆羅浮屠共計10層。除了方形塔基外,它還有4 層回廊的方形平臺、3 層圓臺和名為婆羅浮屠之巔的大窣堵坡(聖佛塔),各層平臺向上依次收縮,在頂部有一座主佛塔。婆羅浮屠回廊和欄桿上,主壁和欄楯間共有4個寬約2米的回廊,裝飾著精細的淺浮彫,覆蓋了整個表面,在全長約3200米的範圍內,共計有1300幅佛經故事浮彫,1212幅裝飾浮彫。回廊兩旁石壁上的敘事浮彫順時針分布,而回廊上的則呈反方向分布。
【稱謂5】菩薩修行十地山
據荷蘭學者卡斯帕裡斯博士考證,此塔全名為「布彌善帕羅布陀羅」,意為「菩薩修行十地山」,象徵菩薩修行成佛陀必須經历的10個階位(即歡喜地、離垢地, 發光地、燄勝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依不同的建築形式和彫刻內容,整個佛塔又可分成四個部分:塔基代表「欲界」,方臺塔身代表「色界」,圓臺塔身代表「無色界」,最上一層的主佛塔,則代表超脫三界的「涅槃」,象徵佛教徒一生中的四大過程: 欲界、色界、無色界、出世間。前三者又稱「 三界」或「 迷界」,人只有經過苦苦修煉,才能層層克服欲、色、無色之三界,從而走出「迷界」,達到「涅槃」的最高境界。
【稱謂6】須彌四洲大乘聖境
在婆羅浮屠10層的建築中,塔基周圍建有防護牆,後來又被火山灰掩埋,這個部分象徵佛教中的欲界(地獄世界)。這個隱藏的部分是1885年發現的,這部分隱藏的塔基裡刻有160幅描繪了真實欲界的浮彫。塔基之上的4層方壇回廊壁上彫有2672幅浮彫,分別取材於《大業分別經》、《普曜經》、《本生鬘》等大乘經典。
第2層的回廊浮彫內容為本生、佛傳、譬喻和說法,描繪了釋迦牟尼佛從下生到成道涅槃的全過程;第3層回廊主壁題材為《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財童子历參圖;第4層回廊是善財童子历參的延續,也有人說是「敘述了善財五十三參修成正果的故事」。3-4層的浮彫,佛陀與菩薩往往與動物飛鳥、舞女樂師、漁民獵人雜處,以及國王和武士、古船和戰爭等。第5-6層回廊尚未明了。據悉,可能是《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贊等。在各方形層的欄桿上,每隔一定距離配置一個向外的佛龕,共432個。龕內各安置一尊大坐佛。婆羅浮屠共有姿態各異的佛像505尊,分置於各層壁龕,每尊佛像均以雙足跏趺的行姿在蓮花座上及塔頂的舍利塔中。
第7-9層為無色界(天上世界),建有72座佛塔,塔內各置一尊與真人一般大小的石彫坐佛像。這些佛像被塔身罩住,人們只能透過塔孔看到「真身」,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如今,多個塔身已被打開,可以看到精美佛像的完整身姿。透過菱形鏤空的塔身,可以看見佛像分別按東、南、西、北、中不同方位,分別作出「指地」、「施與」、「禪定」、「無畏」、「轉法輪」等各種手印,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指、手掌、手臂等各部也是千姿百態,迥然各異,工藝精巧傳神。主佛塔為鐘缽形,直徑10 米,高16 米,塔座彫有蓮花圖案。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