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清淨心】——如如不動

修行最大的利益是開悟。無念,即是清淨心。

有些人經常腦中一片空白,任憑思緒隨著渴望、憂慮、苦惱……飛舞與旋轉,所以放空時間愈久,身心反而愈疲憊。因為無明與困惑的心,總是被雜念與雜訊內外包圍,事到臨頭便慌亂地分別取捨,使心境更加騷動、不安。

若能在思考、決策時,練習心明如鏡,不過度串聯過去的成敗經驗及未來的期望值,不把「自我」放進事件裡,泰然面對未知與不確定性,就能漸漸體會:每一念都是新的開始,當下就是最好的存在。

瞻前顧後的習性,與得失心、輪迴心密切相關。凡夫的妄念與記憶,必然會相繼湧現,喜歡、討厭、麻木等情緒反應,都是助長刻板印象的因緣。因此,真正的禪修者採取不迴避、不壓抑、不逢迎、不抗拒的正念態度,將一切善惡境界,平等視為佛性圓滿的呈現。

不強求,是快樂的原點。平常心,是與自己和平共處的修練。對心念起伏的覺察愈靈敏,意識的波動與煩惱障都會減輕,心將會愈來愈澄澈、透亮、寂靜。智慧心則涵容空有,能自在運用「所知」與「所有」,與眾生親切互動而無染著。

對徹悟者而言,萬事萬物都在悟境中,體用不二。但對凡夫來說,禪定是漸進的修行,在淺定裡的人,無法觀察自己當下的境界,只有經歷過深定的人,才能分辨定境的程度,洞見更深層、微細相續的生滅心。而初次見性的獨特意義,即是確立無生法門的方向感,了悟「不動」是念念不思前境,即定即慧的般若行。

◎延伸閱讀:【態度】——心力與心向

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在《神曲》第一部〈地獄篇〉開頭寫下:走過人生旅程的中點,偏離了正途又迷失了方向,我赫然發現自己身處黑暗的森林中。

「不思善,不思惡」是念念無分別的境界。凡夫修行,從善惡分明開始,十善,即是有行可修的依據。因此,佛陀在《十善業道經》中強調,人身、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因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所成就。

參禪與念佛,都是透過定的修持及慈悲喜捨的開發,達到本性的解脫與佛性的圓成。全心投入修行的人,不需強制自己持戒,由於佛緣不斷地加深,與正法的連結密集地強化,自然能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不會再有意無意地頻造惡業。

老子說:聖人不積。覺悟者的生活方式,是以般若智慧利益一切眾生。如果禪悅裡沒有法喜,表示不解時空真義。見性的關鍵不在於打坐的技巧,也不在於悟境的嚮往,而在於修行的態度及觀念是否純正。

假設欲望是一個人精進的動機,它將會主導禪修的成果。例如貪圖身相莊嚴,可能感召情執誘惑;即使以公平、正義包藏瞋念,心的力量還是會演變成鬥爭、排他的武器。同理,念佛人若以安逸心求生淨土,與阿彌陀佛名號——無量清淨平等覺——功德不相應,就無法抵達極樂世界。

因此,聖嚴法師常常勉勵大眾: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名利。安心於道立基於證悟,安心於事必須與道同行;初學者唯有深入法義,出離心與菩提心才不會輕易退失。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