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新詞叫「路怒癥」,是說一些司機開車時,或因堵車和路況不佳,或因別人違章,影嚮到自己行車等而導致的憤怒情緒和攻擊性行為。打開網路,幾乎天天有因「路怒」而傷人害己的報道:有的躺病牀,有的進牢房,有的甚至車毀命喪。最近幾天,更是「車事」不斷,先是轎車司機別電動車,致女車主喪命;轎車因蹭了行人的手,車主被行人捅死;後是成都女司機因違規變道,被暴打;奔馳插隊,男追出數裡,撞死老人,等等,令人痛惜。再加上網評如潮,一時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一個熱點。其實,如果當事人稍學點佛法,能夠依佛法如理思維和行事,這一切本來不是個事兒。
緣起性空
凡是發生的、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事兒,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偶然中有其必然。再大再難的事也是緣生的,自有其發生的因緣。既明此理,我們就完全沒有必要對無故加之、猝然臨之的任何事大動肝火,需要的只是正視、接受、處理、放下。
一女士騎電動車行駛在機動車道正中央,後邊一轎車嘀嘀嘀……不停地按嚮喇叭,想超過去,電動車主無動於衷繼續占中前行。後來電動車稍向邊靠,轎車終於找到機會能超過去了,就在轎車與電動車並行時,轎車向右別了一下,電動車猛然倒地,電動車主重重摔倒,後經醫院搶救無效,竟然去世。同為女性的轎車司機鋃鐺入獄,悔不當初。
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的和合。騎電動車的女士不讓路,自有轎車司機所不了解的因緣:一則可能她耳背,聽力本來就不好,無法聽到轎車喇叭聲;二來大街上市聲嘈雜,她確實沒聽到轎車按喇叭的聲音;三也可能她心中有急事,心無旁騖,聽而不聞(這種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事兒,可能大家都經历過);再則也可能這位女士是帶著點情緒出的門,為丈夫的事、子女的事、單位的事等等正煩著呢,你不停地嘀嘀,更讓她如火澆油,於是賭氣耍性子就是不讓:開個破車,嘀嘀甚麼,越嘀嘀越不讓你過,或許她就是這麼個別扭脾氣。這脾氣固然不好,但你我他誰又能沒有個脾氣呢?都有。再者,一個人的脾氣那是從小到大受父母影嚮、家庭燻陶、個人經历,甚至還有前生業力影嚮慢慢形成的,怎麼能說改就改了呢?明了因緣法,如果能這樣想,你還能生氣嗎?你會升起慈悲心,善意地提醒這位女士:騎電動車在機動車道上行駛,危險。
他非我不非
成都女司機被暴打案中,前車女司機突然違章變道,確實危險,後車男司機被驚出一身冷汗,一時氣急也正常,善意提醒女司機也有必要,她隨意變道是不對,那是她的因果,但你再開車追上去別人家,就對嗎?也不對。一個男人這樣以錯止錯,就顯得睚眥必報,心量小了點。然後是言語沖突,女司機再別男司機,男司機再逼停女司機,怒不可遏,暴打女司機。
近日武漢一段行車記錄儀畫面曝光:一輛私家車和一輛出租車在馬路當中來回S型行駛,短短80秒中,雙方互別9次,驚險萬分。最終,鬥車以出租車撞向水泥護欄,車頭撞毀告終。
既然知道他開車別我不對,我再去別他就對嗎?明知故犯,錯上加錯。我們總是忍不住以暴制暴,以惡對惡,結果惡性循環,越來越糟。
據記載:佛陀駐錫王舍城竹林精舍的時候,一天,一個婆羅門來勢洶洶地沖進竹林精舍,沖到佛陀面前,粗言惡語地大罵—因為他族中一個青年子弟皈依佛陀出了家,他忍不下這口氣,找到竹林精舍向佛陀挑釁。佛陀默默無言聽那婆羅門辱罵,一聲也不嚮。直到那婆羅門罵累了、罵夠了,停止下來,才平靜地問他:「你送禮物給別人,如果別人不接受,那該怎麼辦?」「自己帶回去啊!」那個人說。佛陀於是說:「同樣的道理,我也不接受你的罵,請你自己帶回去吧!」這時,佛陀又說了一首偈子:
無嗔何有嗔,正命以調伏,正智心解脫。
慧者無有嗔,以嗔報嗔者,則是為惡人。
不以嗔報嗔,臨敵伏難伏,不嗔勝於嗔。
佛陀的意思是說:一個智者,是沒有嗔恨之心的。如果以嗔報嗔,以罵還罵,那你也就成了惡人,根本就不能算是智者。唯有不以嗔報嗔,以罵還罵,不但調伏了對方,也調伏了自己。
六祖也有首偈子:「……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如今在汽車時代,我們開車上路肯定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要學習佛陀的智慧與慈悲,學的就是佛陀的言行與人格。特別是在調伏我們的嗔恨心、啓發我們的理智、使我們的感情與理智趨於平衡上,要痛下功夫。
忍則眾惡無喧
「你咋開車的?」「你講甚麼?」「路邊停車!」「好!」5月25日,安徽兩名司機因行車糾紛,相約將車停在路邊廝打。突然,其中一名司機被打得踉踉蹌蹌沖向路中央,一輛過路車躲避不及,將其撞倒在地,碾壓致死,另一司機目前被刑事拘留。慘遭碾壓死亡的司機朱某年僅31歲,與之發生糾紛打鬥的司機汪某更是只有21歲,後查明二人同是滁州市人。
淩晨時分,一轎車從人行道拐入機動車道時,可能蹭了年輕行人手臂一下,年輕人應該是口裡罵了幾聲,轎車此時停了下來,從車上下來一男人,攆上行人,照行人蹬了兩腳,行人從身上掏出一把刀子刺向車主,車主跑出沒幾米遠就倒地斃命。本來是虛驚一場的小事,人車都沒甚麼損失,各自走人也就完了。誰知年輕人沒忍住,爆了惡口,車主忍不住要下車理論,誰知遇上的是一個因搶劫服刑7年,剛出獄不久的刑滿釋放人員,因而命喪午夜。
《四十二章經》的一段話: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六祖慧能大師也說過「忍則眾惡無喧」。真能忍辱者是有力量主宰自己、心不被境轉,不讓自心的貪嗔無明等諸惡生長,生長了也能及時滅除掉,能忍辱者才是真正心量大如海的人、才是自己心的主人、才是真正有力量能主宰自己命運的人。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治理社會需要國法,淨化心靈需要佛法。
駕車上路屬於高度危險作業,所謂「上路三分險」。相信開車的人大都有突遇險情,而瞬間頭髮直立、心髒狂跳、血壓飆升、不覺驚出一身冷汗的情形。因此國家制定了交通規則,交通規則也是法,守法才能保安全,守規矩才是對自己真負責。因為每條交通規則都是由人們的血淚乃至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每條規則的背後都有慘烈的教訓:多少人因闖紅燈而命喪車輪,多少人因超速行駛而瞬間車毀人亡,又有多少人因酒後駕車而闖下大禍,逆轉人生……
六祖偈雲:「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佛法在世間。開車上路,交通規則就是你保命的法。車禍多是因「不守道」,不守規矩,違章駕駛或行路而引發。近幾年全國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都在10萬人左右,這背後給多少家庭、給多少個人帶來了無盡的傷痛。駕車人要守規矩,不開霸道車,不酒後駕車、不疲勞駕駛、不超速行駛,行人也要守規矩,各行各道,紅燈停,綠燈行。司機和行人都要遵守交通規則。這不僅是對法律的尊重,也是能換位思考,也是對自己的家庭負責,對自己的父母負責,對自己的妻兒負責,對自己本人的生命安全負責。
成都女司機被暴打後,網民一度一邊倒譴責男司機,但當大家得知真相後,輿論立即大反轉,70%的網民都認為女司機該打。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騎電動車的女士被別倒致死案,許多網民也發洩說:活該。這種暴戾之氣絕對不對,要不得。但這兩位女士的遭遇也確實是其過錯在先的,如果她們行車守點規矩,悲劇完全可以避免。
萬法唯心
「路怒癥」,顧名思義就是帶著憤怒在開車。汽車時代,「路怒癥」早已是一個世界通病。2006年底,「路怒」這個詞以「2006年度華語地區中文新詞榜」的身份,第一次進入中國媒體的視線。
2007年10月,一名莫斯科司機,因為嫌過斑馬線的行人步子太慢,並且對他的喊叫不加理睬,便異常憤怒地掏出手槍,一下就放倒了3名行人。路怒癥開始受到關註。
2008年4月28日晚7時,江蘇省宿遷市的宿邳公路,一輛黑色轎車撞死一男童並造成一成人重傷後,瘋狂逃竄。開車的男子馬某某被抓後,在自責速度過快、造成悲劇的同時,竟怪家長沒有管好孩子,聲稱是「給橫穿馬路的人提個醒」。開車男子缺乏基本理智的現象,正是「路怒癥」的極端表現。
調查結果顯示,路怒癥的起因主要是:因堵車和路況不佳導致動怒的有48.1%;因看到別人違章,影嚮到自己行車動怒的39.8%;因周邊車輛加塞或者超車動怒的為29.7%;還有別人違章,即使沒有影嚮到自己也動怒的有26.6%;因新手開車不懂規則動怒的有22.9%。
路上是否堵車我們無法左右,路況好壞有時我們也無法選擇,別人怎麼開車我們無法控制,別人是否加塞、是否違章開車我們也無法作主,新手開車不懂規矩我們更無法去一一指教,引起路怒的外在因素都是我們無法操控的(當然政府有管理的職責),我們唯一可能控制的是我們的一顆心: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不能作主,人就被境轉;心能作主,人就能轉境。
明海大和尚寫過一篇文章《永遠是自己錯》,講修行人應該具備的一個正見:凡遇到任何是非,永遠是自己錯。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對的。從這個自己出發,遇到問題就會抱怨外部的環境,怨天尤人,把責任推到外境上。當我們把責任推到外境上的時候,把這個自我就保護下來了,自我就不需要改變,不需要動手術了。要改變的是別人,要改變的是外面的世界,要改變的是你面對的世界。那麼,這種生活態度,會充滿責備、充滿抱怨、充滿鬥爭、充滿爭論。別人是對還是錯那是他的事,你是對還是錯才是你自己的事。
你對了,一切就都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