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刷存在感披上了利益眾生的外衣 修行將走向何方

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就是成功學所推崇的提升自我價值——刷存在感。但是對於修行人而言,正好相反。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説,我們要證悟二無我,自我以及與自我相對的外境本來就是虛幻不實的概念,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轉化對人我和法我的錯誤認知。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説,如果我們完全沒有為自己刷存在感的動機,而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單純地去給予他人各種利益,這就是一個大乘佛教徒最大的價值。就像我們常説的利他就是最好的自利。法王如意寶也曾經説過「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我覺得有些世間人做慈善,表面上是為了利益他人,但實際上,也許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存在感,覺得自己被別人需要,自己有能力,使自己從一個表面的給予者變成了一個實際的索取者,「需要被需要」可能是這樣的行為背後更真實的心態。

我們剛開始修行的人也可能有這樣的心態,但因為我們學了一些利他心、世俗菩提心之類的概念,所以我們甚至可能比不學佛的人偽裝得更好一點。以世俗菩提心的名義來刷存在感。比如,放生的時候,也許並沒有真正生起特別可憐、同情、希望救度那些無助眾生的心,而是刷了一個救世主的存在感,覺得自己救了很多物命,很有功德;還有發心當義工護持道場,有時候也可能不知不覺地就刷了一把存在感,覺得自己犧牲付出很多,道場的繁榮都是自己的功勞;還有些跑跑居士像集郵一樣四處求灌頂,與大德合影,表面上看是求法心切,但或許實際的心態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因緣殊勝等等。

本來佛教所有的訓練都是設計來轉化我們錯誤的心態。但我們有時候卻很巧妙地利用修行來鞏固錯誤的心態。就像為自己刷存在感,其實就是一種自私的心態,當然也是無明的表現,但當它穿上「利益眾生」的外衣以後,也許我們就難以識別,感覺良好地認為自己在修行,結果卻修得自我越來越膨脹。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