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僧阿姜曼傳奇系列 – 中年 (第二章)

阿姜曼早年從泰國東北部那空帕農府展開了他的頭陀遊腳,他從那裡穿越了色軍府及烏隆府,最後抵達緬甸(Burma),並在那裡短暫停留了一下,再經由北部的清邁府(Chiang Mai)回泰國。他並沒有待太久,又進入了寮國,他先後在寮國的龍坡邦及首都永珍修持頭陀行,之後回到泰國的黎府。從東北部的黎府開始,他走走停停,一路行腳到曼谷,並於Pathumwan 寺度過雨安居;之後的雨安居則是在沙里卡石窟度過,並在那裡住了幾年。在離開沙里卡石窟後,他回到了東北部。

在這段漫長的行腳歲月裡,他幾乎都是獨自一人。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才會有其他的比丘同行,但他們很快又分道揚鑣。因為阿姜曼總是一心一意地修行,這使得他會與其他的比丘分開。他一直都覺得自己一人行腳以及修頭陀行會比較方便自在。只有在他的心達到更高的成就而夠強穩,悲心在心中生起時,才讓他想到要先去指導其他的同修。就是因為這樣悲天憫人的理由,才會讓他離開祥和與寧靜的沙里卡石窟,回到東北部。

先前,他在東北各府展開頭陀行腳的初期,給了他指導當地比丘的機會。那個時候,有許多來自東北各地的頭陀比丘跟他學習。這一趟回來,阿姜曼決定投注所有的心力去指導那些信任他的比丘及在家人。他回到之前行腳過的各府,發現很快就能贏得每個地方的比丘及在家人的信心。他們許多人,因他的教導而受到感動而決定出家,過著像他一樣的頭陀行生活。甚至還有一些資深的阿姜,放棄了身為禪師的身分,拋棄了自尊,願歸入他的門下修行。他們的心智後來在禪修方面都變得非常地穩固,有充分的自信去指導其他的人。

阿姜曼第一代的僧伽(Sangha)弟子包括:阿姜蘇旺(Ācariya Suwan),曾為泰國廊開府Tha Bo縣的Aranyikawat寺的前任住持;阿姜辛[i](Ācariya Singh)則是泰國呵叻府(Nakhon Ratchasima)的Pa Salawan寺的前任住持;以及阿姜瑪哈賓[ii](Ācariya Mahā Pin)是呵叻府的Saddharam寺的前任住持。這三位尊者最初是來自泰國的烏汶府—— 現在都已不在人世。他們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弟子,他們的教學生涯使阿姜曼的遺教得以流芳後世。阿姜辛與阿姜瑪哈賓是兄弟,他們在修行之前,都很認真研究佛教的經典。他們都是阿姜曼的兩位很忠實的資深禪師,摒棄了自尊,願追隨他並受其指導。最後,經由他們努力的教學,幫助了許多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

阿姜曼第二代的弟子是阿姜帖[iii],目前在泰國廊開府Sri Chiangmai縣的Hin Mak Peng寺當住持(這位尊者現今應已圓寂)。他也是阿姜曼的資深弟子,他的修行典範也相當令人感動,受到全國幾乎各地的僧伽與在家眾的高度尊敬。他的修行方式一向簡易又樸實,正如大家對他的觀感是異常地謙遜有禮、親和與低調。他嚴以律己,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聽到他辯才無礙的開示時,都會深深地著迷。

當談到氣質或個人的行為,資深禪師在心智及個性方面會展現出不同的個性。有些阿姜的個人行為是大家學習的模範:那些仿效他們的人一定會表現出令人感到愉快、親和,絕不會讓人不舒服;然而,有一些阿姜的個人行徑,只有在親身實際修行時才令人舒服及得體。如果其他人採取同樣的方式,將會讓人感覺很不自然,馬上就讓人覺得不舒服。所以,去模仿這些禪師們獨特的行為,無異是東施效顰。

然而,就這一點來說,阿姜帖的個人行徑是無可指責的。依照他的高標準,一定會發展出令人愉快、親和、到處都受人景仰的威儀。他的性情謙和慈善,很容易仿效,且不會有冒犯他人的風險。他的典範特別適合佛教的沙門,因為他的舉止總能真實反映出內心的平靜與祥和。我認為阿姜帖是阿姜曼資深的弟子中最值得尊敬的一位。因為我認識他這麼久,我一直都認為他是一位傑出的老師。

接下來是阿姜範[iv],他目前住在色軍府Pannanikhom縣,靠近Na Hua Chang村的Udomsomphon寺裡。他卓越的禪修及戒行,在全國各地廣為人知且受到高度的讚揚。他的心呈現出聖潔高尚的特質,最顯著的部分是對各階層人士的慈悲一視同仁。他是一位深受全國各地人士熱烈的歡迎與尊敬的一位比丘。他真心地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去幫助人們,不論是在物質或精神方面 —— 就像一個心中有無盡慈悲的人。

再下一位我要提的資深弟子是阿姜考[v],他目前住在烏隆府Nong Bua Lamphu地區的Tham Klong Phen寺,因為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禪師之一,很可能讀者早已熟悉他響亮的名聲,不論是他的修行模式或解脫成就都值得受到最高的尊敬。他一直喜歡在偏僻及杳無人煙的地方專心修行,也因此就這一方面來說,他的精進在同輩頭陀比丘中可謂無與倫比。就算到了今天,他都已屆八十二歲的高齡,仍不容許日漸衰退的健康削減他一貫的修行熱忱。有些人問我,既然他都已經所作已辦(完成最高的梵行),身體又那麼差,為什麼還要那麼刻苦精進呢?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他仍這麼活躍且精神飽滿?我試著跟他們這麼解釋:一個已徹底清除每一個削弱及阻礙他進步因素的人,已經沒有任何使人孱弱的昏沉再令他的心陷入愚痴的魔網。而與此同時,我們這些人卻累積了如山一般高的放逸,遮住了我們的視線。一旦我們開始付出一些有意義的努力,就會開始擔心努力會超出我們所能負荷,我們太早擔心當修行的功課變得很困難時,會讓我們累到不行。到最後,我們得不到任何有益的成果,一事無成。相反的,我們只會用面對困難時的抱怨來填塞空虛的心。於是,放逸懶散,讓我的心枯萎,持續拋出阻礙我們進步的障礙物;而那些在心中連根拔除染著的人,則會一直堅持不懈。他們從不擔心努力會超出自己的能力所載,這些人的心是清淨、無暇的法,已徹底清除了世俗的垢染,且在任何情況下都顯得莊嚴神聖。昏沉、抑鬱的心絕不會在心中生起,這些都使得他們成為世人所追隨的完美典範。

以上所提到的每一個阿姜曼的弟子,心中都深藏著這些獨特的明亮特質,猶如璀璨的珠寶閃閃發光。如果能有幸遇到這些聖潔的善知識,一定能從令心歡喜的神奇內明中獲益良多—— 一種他們永遠都珍惜的經驗。

阿姜曼教導過好幾代的弟子,很多人到後來本身都成為了重要的老師。要成為一位很有聖戒德的高水準禪師,一定非常精於闡述修行的「道」與「果」,就好像將巴利聖藏的濃縮精華版全深烙在心中一般,一如他最初修行時在禪定中看到的禪相所預言的那樣精準。他在各地弘法教導的那段期間,指導過非常多的比丘及在家信眾,而這些信徒也都以深摯的忠誠及對「法」由衷的喜愛來回報他。他的話表達出他完全體會到的真理 —— 不只是對真理「應該是」或「可能是」的一種臆測或戲論。他對於心中生起的真諦完全地肯定確信,他也教導其他的人這個真諦。當阿姜曼離開沙里卡石窟再度回到泰國的東北部時,他就已下定決心竭盡所能去指導比丘及在家信徒這個方法 —— 這包括先前已受過一些訓練的熟人,以及剛開始為自己打下禪修基礎的人。

本書的網路版收藏在「祇樹給孤獨園林」的網站裡(「祇樹給孤獨園林」的網址:http://www.charity.idv.tw/;「阿姜曼正傳」網路版的網址:http://www.charity.idv.tw/r/r.htm)。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