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蒼蒼,歲月悠悠,兩千六百年的光陰,佛教,從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的覺悟,到達摩的九年面壁,到玄奘的西行求法,乃至到近代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倡導,它從遙遠的歲月走到了今天的時代,它從恆河河畔走進華夏文明,它在歲月的長河裡,緩緩地流淌,靜靜地延伸,漸漸地彌漫,它用一種寬博的胸懷,與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相融合,最終形成蘊涵慈悲,積極,包容,理解,分享,奉獻等充滿陽光、向上人文情懷的佛教文化。
回顧佛教文化的發展历程,可以說是历經艱難一路坎坷。
西漢末年,當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雖然佛教受到皇室乃至士大夫階層的歡迎,但是同時也讓佛教僅僅在上層階級信奉,沒有能夠在民間產生廣泛影嚮,這個時期作為萌芽階段的佛教,幾乎還談不上為社會、為百姓服務,當然,作為佛教傳入中國初期,這也是必然現象。
三國、西晉時期,大量佛教經典被翻譯成漢文,這就為佛教在社會上層和社會的下層的全面傳播奠定了堅定的物質基礎。與其同時,三國時期的東吳佛教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六度集經》,在本書最突出的特色是,用佛教的菩薩行發揮儒家的「仁道」說,把佛教與儒家思想調和起來,會通儒、佛,標志著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的開始。
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佛教石刻的興起,這段時期著名的佛教石刻有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被這些大氣磅礴的石刻所震撼。與其同時,佛教的繁榮,必然推動佛教文化的發展,雖然佛教與儒、道的論爭非常激烈,但是佛教作為外來宗教,積極地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為後來的三教同源、三教合流說創造了理論條件。
隋唐時期,是佛教發展的高峰,並與儒、道一起形成了三教鼎足而立的新格局。佛教文化,於內,不僅形成佛教各宗派(天臺宗、三論宗、三階教),於外,佛教文化真正地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完全融合,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朝,不僅是中國历史上發達的朝代,在佛教历史上,唐朝,也是一個佛教繁榮的年代,並且這一時期的佛教文化的繁榮是多方面的。
首先,唐朝的佛教典籍的翻譯遠遠超過以前。以玄奘為例,玄奘的翻譯,從數量上來說,占唐代譯經總卷數的一半以上,是中國佛教史上其他三大譯經師鳩摩羅什、真諦、不空譯經總數的一倍多。他所譯的經典,精確得當,且能矯正舊譯的訛謬,在佛經翻譯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其次,唐代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又成立了許多新的宗派,如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等。在這一時期,佛教傳入西藏,逐步形成了別具風格的藏傳佛教。
再次,與南北朝時期相比,佛教的發展更加深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
隋唐佛教的鼎盛,在唐武宗滅佛之後逐漸衰弱。佛教除禪宗以外的各個宗派衰弱甚至中斷。佛教中的禪宗,可以說是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完全相融合的最成功的例子,不僅在唐朝以後的宋元兩代形成禪宗的黃金時期,一花開五葉,最終形成禪宗五宗七家,禪宗成熟的思想,反過來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更新,推動了後期宋明理學的發展。
縱觀佛教文化的發展历程,我們不難發現,佛教文化在每一時期,都有它特定時期的變更。從最初傳入中國的譯經時代,到後來活躍繁榮的各宗並存的百花齊放時代,再到後來禪宗的興起,又到淨土宗的普及,佛教文化的發展,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色,在漫長的歲月裡,佛教文化在創新和接納中不斷充實、完善,乃至到近代太虛大師提出「人間佛教」,直至今日,佛教文化徹底與社會、與百姓相融合,真正地「落地」了。
佛法,我們也可以說它其實就是一種活法,一種活潑的、光明的、流暢的、通達的、人生向前的活法。佛教的活力,也就在其生活化,佛法,不僅僅是失意者的慰藉、悲觀者的希望,它也是每一次困擾中的突破,每一次迷惑中的朗然,每一次煩惱裡的覺醒,所以,佛法,需要走向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的生活也同樣需要佛法,人間佛教的倡導,正是佛法真正的落地,佛法需要祛除的是其神祕性,需要保留的是其神聖性,而神聖的不是佛陀,是每個生命存在的無比珍貴。
佛教的價值,並不在於被多少人信奉,而在於它能夠為社會、為百姓做出怎樣的貢獻。當佛教能夠為更多的人們帶去積極、樂觀、智慧、善良等精神上的力量,就是佛教存在價值的最大體現。佛法的根本就在於引導人們用一種溫和的心態去面對眼前的生活,用一份生命的誠懇去融入生命的經過,規範自己客觀的人生態度,不苛求生活按自己的期待去變化,而是隨處存在、隨處做主、隨處自在,去活出生命的喜悅,活出生命的實踐、觀照和覺察。
佛法中的慈悲,並不是應該去對別人做怎樣的幫助,它首先是一種放下自我的認知,和承擔生活責任的信念,然後是對社會眾生的一種深深感恩,去承擔生命的負重,做到生命的改觀,隨緣而行,自利利他,淬煉一種嶄新的世界觀,活出人生的進取與心安。
慈悲,對個體而言,可以是一種信念,對佛教本身而言,則應該是一種擔當。從宏觀上說,中華文明的複興,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需要有一種文化的自覺,去擔當起中華文明複興的大任,並以超越國界、超越膚色、超越種族的胸懷,去承擔起為世界文明與世界和平提供精神滋養和正確的引導。
當下的時代,是一個前人無法想象的時代,科技的發達,媒介的迅捷,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需求越來越積極,文化的繁榮,同時意味著佛教也將迎來一個繼往開來的發展時代。只是機遇總是與危機並存,佛教如何在新時代下為傳統文化的複興擔當起大任,如何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服務於百姓,是目前整個佛教界需要認真思考並努力探索的新課題。
當下的人們已經越來越客觀地看待佛教,不再把佛教等同於迷信,不僅認可佛教文化對社會進步所產生的不可替代的影嚮,並且有越來越多有學識的年輕人對佛教持熱情的學習態度,對目前的佛教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和人們還有一定的距離,因為距離而產生誤解,因為誤解而產生隔閡,也因此對佛教的一些思想不能正確理解。
例如佛教的空,並不是否定一切,而是用一種客觀來看待世間萬事萬物,佛法的空不是消極,而是用更寬的視野對待生活的態度。平心處事,廣結善緣,讓生命活出不斷的嶄新,活出生命的禪機。
再有就是對佛教出世入世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誤讀。入世,是一種慈悲,是對自己責任的一份堅持,出世,是一種智慧,是從煩惱中走出的超然。出世,是一種覺悟,入世,是一種奉獻,二者並不矛盾,恰恰是相輔相成。而历代以來,佛教也從未推諉過自身需要擔當的時代責任,這也正是佛教的入世情懷。
佛教文化不是消極避世的山水消遣,更不是狹隘的自我悲觀情懷,佛法的責任是內心悲憫去轉化成奉獻人生的慈悲為懷、福佑蒼生的一種義務,佛教的發展也就是應社會而發展的需求而為大眾服務的實踐與運用,大眾的福祉,才是生命方向。
佛教文化的當代意義,並不在於佛教信眾的數量,而在於真正地弘揚佛教文化的慈悲思想,就是讓更多的人學會用佛教健康的思想去學習、工作、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用一種積極,陽光,向上的心態去分享時代,參與時代,這才是真正的普度眾生。
毋庸置疑,佛法既然要擔當起為大眾、為社會、為世界進步的責任,當代的佛教需要以謙卑的、學習的、開放的姿態,突破傳統,勇於創新,以此打開佛教文化的新局面。關於創新,有以下四個方面。
新時代下的新思想。
既然生逢這個時代,那麼就註定不是一個隱居深山的時代,註定是一個走出山門、走入百姓的時代,需要走入的不是人,不是弘揚佛法的僧人們,是生於這個時代的僧人們把佛法能給這個社會、給百姓帶去的積極、向上、向善的理念,佛法的價值,並不在於多少人供奉膜拜,而在於有更多的人因為佛法而讓生活更陽光美好。
新時代下的新態度。
要讓大眾對僧人、對寺院、對佛教文化,不再陌生,這就要求僧人要以積極主動的心態,用各種形式引導更多的人走近佛法,接觸佛法,認識佛法。寺院的功能更多的一種是教育作用,傳播一種平和,智慧,向善,積極的人生信念。所以,這種情形下,需要更多的僧人走出寺院,而不是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坐等人們走進來。在當今的時代,走出去,已經不需要五湖四海地游走,這樣一個網路化的自媒體時代,積極地運用好,就是讓佛法最好的走出去。
新時代下的新方式。
佛法從寺院的走出去,需要多種方式,正如傳媒中所說的那樣,需要用受眾願意、喜歡接受的方式去傳播資訊。佛教文化,之所以能夠涵蓋書法、繪畫、詩歌、文學、建築、彫刻、音樂等眾多領域,就是因為在历代以來,佛教為貼近時代隨順眾生,而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展示佛法、弘揚佛法。那麼,新時代下的佛法,一如以往每個時代的佛法需要去探索如何與時代相應,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還需要學習和創新。需要學習的,是新時代裡能夠為弘揚佛法所用的各種方式,例如網路、動漫、影視制作等等。而創新,亦是傳播佛法的形式,而非佛教之主旨。
新時代下的新語境。
關於語境,一是表述方面,如傳播方式一樣,佛教要以大眾樂於接受的表達方式來表述佛法,那麼當下的佛教,需要用符合現代人思維習慣的語言,去專業化,去晦澀繁複,動輒專業術語,容易令人望而卻步,這就需要佛教文化在不失其深度的前提下,用淺顯直白的語言表達出佛法的思想,並對新時代中的新事物予以符合佛法內涵的詮釋,讓佛教文化在新時代下呈現出鮮明而活潑的的時代氣息。
另一個,則是語言方面。時代給予了佛教走向世界的機遇,那麼佛教首先要突破的就是語言,佛教文化要走向哪裡,就要學習哪裡的語言,如果說佛教有心懷天下的胸懷,那麼佛教就需要有走遍天下的語言能力。佛教需要深入不同的地域,學習不同的語言,了解不同的文化,然後以本土文化為契機,以符合當地語言和思維習慣的方式,翻譯當地人能夠讀懂、願意接受的佛教經典,從而讓佛教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真正地做到為人類、為社會、為世界的擔當。
結語,這個世界的穩定、和平與發展,始終是人類鍥而不舍的追求,那麼這也應該是佛教文化所應承擔的使命,而實質上,佛教文化從古到今也一直在為推動人類的和平而努力。在佛教文化中,和平,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沒有戰爭,它應該是每個人內心所本具的一種品德,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對任何生命的尊重、關愛,消除人們內心互相的敵對甚至傷害,乃至在生活中形成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和諧共處,佛教文化所提倡的慈悲、平等、無我、利他等思想,其主旨也就在於引領每個人回歸內心的和平。
文|延參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