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不考慮未來

活在當下意味著無憂無悔。對未來會發生甚麼不去作無謂的想象與擔心,所以無憂。對過去已發生的事也不作無謂的思維與計較得失,所以無悔。人能無憂無悔地活在當下,喜悅而不為一切由心所生的東西所束縛,就是當時修道成就者的寫照了。

這件事說來簡單,但實行起來就沒有那麼容易;而且修行人若沒有掌握這其中的神韻,通常皆易走入一些極端。要把這些弄清楚,就必須較深入地了解四念處的內涵與精神。

人通常對未來多少都有一些憂慮的,這中間包括自己及家庭未來的生活,及社會國家的前途等。人應當努力工作,賺取自己的衣、食,這是當然的事。但工作的同時,「憂慮」是不是必然會隨工作及謀生而並存的現象呢?這就是佛法所要討論的課題了。

佛法所提供的答案是否定的。修行有成者,能喜悅自在地做許多事,甚至十分努力及忙碌地做許多事,但卻沒有憂慮或壓力沉重的感覺。以正見觀之,忙碌是由緣所生的事,那些緣在「近」來說大多是外來的。但憂慮及壓力的產生,除了那些外來之緣外,最主要的緣仍是自己內在的執著,是因為當事人沒有把四念處修好,充分看清外緣與內緣的分際,故為境所轉卻不了知。一旦了知(透過身念處,心念處及受念處),才知道真正使自己苦惱者不光是生活、工作或老板,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緊張或心情沉重地做事情,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容易把事情弄糟。只有用冷靜的頭腦去分析判斷情況,作出決定後再專註地投入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好。而專註地投入工作,活在當下,正是四念處修行的範圍。

另外如有人老是想在一個時間做兩件事,也是一種沒有活在當下。其實這也是一種「苦」。過去曾有一位照顧小孩的管家告訴我她帶小孩子的經驗,認為她如果很專註地看顧小孩,心中不去想其他的事情,就不會覺得容易疲勞。但如果她老是想一面看小孩也一面寫信、看報或打電話,就很容易疲勞,而她卻不知道為甚麼。我就說佛教中的四念處修行理論也有同樣的看法。人如果能專註地投入一件工作,就算這個工作是很繁瑣的,只要他能活在當下,就皆能在其中體會到一種喜悅。但如果他無法專註地投入工作,不管是因為沒有興趣或無法專心,只要他不能活在當下,就算是簡單輕松的工作也會令人覺得度日如年的。

0

有人以為「活在當下」意味著對未來的不思考、不計劃,這是對修行的誤解。修行是要人對未來不憂慮,不是不計劃。人如果根據自己及環境目前的情形作分析及整理,並對未來種種作預測及計劃,這正是「活在當下」。因為他是根據「現在」的種種評估未來,他採取的態度是實際的,他的頭腦是清楚的。就算他評估錯了,那只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夠或資料不全等因素。預測及評估本身並非執著。

但若有人不是根據自己及環境目前實際的情形去想象未來,而是在作一種純粹由心所生的空想,想像自己「如果是那個樣子」該多好!或者如果不是那個樣子就糟了!這樣就容易產生執著,憂悲苦惱也會由此而生。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