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願菩提心的空間

在相對的境界來說,有兩種證悟的心。一種是願菩提心,另一種是行菩提心。發願獲得證悟的心與願菩提心有關。作爲修行人,無論是修持密乘、大乘或小乘,皆需受到某種啓發而修行。

修持菩提心表示你在修持慈悲與仁愛,你必須讓自己深受啓發並讓某些事物使你感動。當你碰到某些對你有重大影嚮的事物時,會說:「噢,實在令人感動」。這不必是甚麼特別美好的事物,但必定是真正抓住你註意力的事物,因此才能讓你感動。

image

所以在這個修持里,你必須對周遭的事物熟悉並受到啓發。如我剛才所說,你可能被窮困的人、乞丐或因爲中風、皮膚病、眼疾和其他疾病折磨的病人所打動。你也應對其他的事物,如人類及動物權益、戰爭、天災人禍等等有所認識。必須對輪回里的一切熟悉,這會幫助你培養願菩提心,這樣做本身就是修持。

我個人認爲,不論佛教還是其他宗教的修持,都必需感動我們。這是各種修行,如念誦、靈性舞蹈、心靈瑜伽等等的要旨。打動人心,以便願菩提心將心開啓,讓祝福加持能夠毫無障礙地產生。

在菩提心修持的主要目的,修持慈悲與仁愛時,需要讓自己得到啓發,願菩提心才會產生更大的空間,足以培養慈悲心。不僅如此,同時還會培養對一切眾生的慈愛和理解。

對任何宗教來說,感動人心是非常重要的。某些宗教教義主張通過念誦、供養等方式來感動他們的神。然而,佛教並不強調神存在於外面某處,而是必須往內心找尋。許多學者認爲佛教徒不相信有神,但我認爲並非如此。佛教徒深信神(或真實的自性)是必需往內心找尋的。

20121227102902_z0wg

因此,每個佛教修行者的內心必需受到感動。佛教並不相信神是身處虛空或屋頂上,會被你的念誦打動的人。反之,佛教徒相信自我啓發的能力。所以在思維、禪定(或熟習)的協助下,你可以開放自己,至少能借自我啓發而放輕松。

文/嘉旺竹巴法王《靈性革命》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