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里蘭卡和緬甸的佛教關系
據斯里蘭卡《大史》記載,在公元前三世紀中期,印度阿輸迦王派遣叟納和悟得羅到緬甸弘傳佛法,開創了緬甸的佛教。印度的历史學家指出,檀巴班納國的比丘曾於公元250年左右到緬甸的凱拉達地區布道,使那里的人民皈依了上座部佛法。這里所說的檀巴班納國,無疑是指的現在的斯里蘭卡。
至十一世紀初緬甸國王阿耨樓陀在位時,緬甸的佛教已十分興旺。阿耨樓陀把從南方得到的三藏經典保存在巴幹城的藏經閣里,供僧人們學習研究。當時的巴幹城已是東亞諸國佛教的中心,爲了求法取經,斯里蘭卡等國的僧侶都紛紛慕名而來。
在斯里蘭卡,此時正是維傑巴乎國王在位時期。由於南印度珠羅人入侵斯里蘭卡,使佛教瀕於滅絕。《部派論集》和《供養史》描述那時的情況說,佛教受異族摧殘,以致連五個受過具足戒的比丘都難以找到。在這種情況下,維傑巴乎爲複興佛教,派特使帶了珍珠寶石到緬甸去拜謁阿耨樓陀國王,請求派高僧來蘭卡授戒。阿耨樓陀欣然應允,派了二十名高僧出使蘭卡,爲許多僧伽羅信眾授戒,點燃了斯里蘭卡尋將熄滅的佛燈,使得這里原來的大寺、無畏山寺和祗陀林寺三派得以繼續存在、發展。
這件事在斯里蘭卡佛教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但也有人認爲當時來斯傳戒的高僧並非緬甸人,而是在珠羅人侵犯斯里蘭卡時逃離祖國、避難於緬的僧伽羅人。不管怎樣,他們受緬甸國王阿耨樓陀的派遣,作爲緬甸佛教的代表來到斯里蘭卡,則是毫無疑問的。
緬甸巴利文佛教史中還提到,阿耨樓陀國王曾派四員大將來蘭卡取走三藏經典,對照緬甸的三藏經典進行了詳細地比較,發現二者並無差異。
至公元十一、二世紀,印度佛教已經衰退。斯、緬、泰三國僧團的交往更趨頻繁。有一位名叫洽巴紮的緬甸比丘來蘭卡修學十年,回國後建立了一個新的宗派——僧伽羅派,和當地的原有的摩蘭摩派並存三百餘年,最後,還是僧伽羅派取得了優勢。到十五世紀末,緬甸羅曼那國曇摩傑帝耶國王派牟格拉納和摩哈西伐里等二十二名比丘和兩位大臣出使蘭卡。蘭卡國王樸沃尼格巴乎和僧團首領以隆重的禮儀接待了來賓。在凱拉尼亞的水上戒壇,由僧王維達卡瑪長老爲緬甸比丘重授具足戒,緬甸比丘回國後在貝古城附近建立凱拉尼亞戒壇,全國比丘都遵從王命,到凱拉尼亞戒壇重新受戒。
斯緬兩國一向友好,偶有不和也會得到僧侶的調解而重歸於好。比如斯里蘭卡的保羅克拉瑪巴乎大帝曾出兵緬甸,派六只戰船遠徵羅曼那,迫使緬甸向斯里蘭卡進貢大象等物,羅曼那的百姓寫信給斯里蘭卡的高僧大德,要求修好。由於高僧出面勸阻,保羅克拉瑪巴乎大帝才終止了他的不正義行爲。
從十六世紀初起,葡萄牙、西班牙相繼侵略斯里蘭卡,使斯里蘭卡的佛教遭到極其嚴重的破壞。一些有志振興佛教的大德長老,都積極主張向泰國(當時稱暹羅)、緬甸求援,派人到那里去取經、受戒。當時有一名叫仰納維摩拉帝沙的沙彌,攜同另外五名沙彌和兩名居士,乘船泛海去緬甸,於公元1802年到達緬甸國都阿摩羅波羅。緬甸國王包當巴牙請緬甸僧王仰納皮王薩長老在阿摩羅波羅城的斯瓦爾那古哈戒壇爲斯里蘭卡沙彌授比丘戒。1803年,仰納維摩拉帝沙等請阿格薩拉等三位緬甸高僧到斯里蘭卡傳授具足戒,開創了斯里蘭卡現代佛教史上的阿摩羅波羅派。
到公元1861年,又有仰巴卡哈瓦德長老去緬甸的羅曼那地區,受到緬甸國王的盛情款待。他在那里受戒後回到斯里蘭卡。於1864年在高爾爲一批當地沙彌授戒,創立了斯里蘭卡現代佛教史上的羅曼那派。
斯里蘭卡佛教在泰、緬兩國佛教界的援助下複興之後,緬甸的佛教徒又開始來斯里蘭卡朝拜佛牙殿和金鬘大塔等佛跡。金鬘大塔頂端上有一塊晶瑩的寶石就是緬甸信眾奉獻的。
斯緬兩國相繼取得獨立之後,佛教關系比以前更加密切了。1948年,一位斯里蘭卡部長帶了舍利弗和目犍連的舍利到緬甸去訪問。1950年,緬甸總理吳努又給斯里蘭卡送來了佛陀舍利。
二、斯里蘭卡和泰國的佛教關系
在公元十二世紀中期,斯里蘭卡保羅克拉瑪巴乎大帝統一全島,淨化僧團,全國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緬甸、暹羅(泰國)僧侶,聞知斯里蘭卡佛教興盛,戒律嚴明,紛紛前來蘭卡,重新受戒,學法取經。他們不但把經文戒本帶回國去,而且還請斯里蘭卡高僧一同歸國,傳授戒律。在公元1170年左右,有一批蘭卡和尚被請到暹羅南部的西利縣摩城,暹羅國王琨羅卡姆汗又把他們請至王都蘇考達耶,國王臣民,紛紛皈依,在暹羅國土上,形成了一個蘭卡教派。
蘭卡派的興起削弱了由柬埔寨傳入的大乘佛教的影嚮,但暹羅原有的小乘教依然存在。這樣就形成了兩派並存的局面。暹羅派住城鄉(邨居派),他們尊重大乘,使用梵語;而蘭卡派則住在森林(林居派)使用巴利語。兩派在戒律上也稍有差異。後來,因爲暹羅的王公貴族都皈依了蘭卡派,蘭卡派日趨興盛,以致兩派合爲一體,除林居派、邨居派之分而外,更無暹羅派、蘭卡派之分了。這個時期所建的寺廟,也都以蘭卡式爲主,使用的語言也由梵語改爲了巴利語。原來的泰語受漢語影嚮較深,這時也開始受到巴利語和僧伽羅語的影嚮,吸收了大量巴利語的詞匯。
至蘇考得耶王朝的布周禮德國王時期(佛历1890一1919),國王聽說羅曼那國有一位僧伽羅僧王,名叫悟杜姆巴羅·摩哈薩密,修證甚高,是一位阿羅漢,就把他請至暹羅王都,賜號蘇曼那,並從他受戒,剃落出家,這是僧伽羅高僧第二次去暹羅。
僧伽羅高僧第三次去暹羅是在暹羅國王帝沙在位時期。當時暹羅的國都在建麥。佛历1967年,有摩哈曇摩。剛比羅等二十五名暹羅和尚,摩哈仰納西提爲首的八名柬埔寨和尚和六名羅曼那和尚共三十九人到蘭卡求法,於佛历1968年在蘭卡的凱拉尼亞戒壇受戒。他們在蘭卡修學十年之後,帶了經書、舍利和菩提樹苗,並請了斯里蘭卡高僧回到各自的祖國,分別在各自的國家里建立了僧伽羅教派。暹羅和尚摩哈縣摩等請去兩名僧伽羅高僧到建麥,在國王的支持下,創建並發展了僧伽羅教派。暹羅國王昂比西布羅和比勒對僧伽羅教派都十分推崇。
十六世紀之後,由於葡萄牙等帝國主義的入侵,斯里蘭卡佛教衰微破敗,趨於滅絕。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挺身而出,從事複興運動的就是薩拉昂格拉。他在國王的支持下,於公元1750年8月派人帶了國書和厚禮到暹羅求法。暹羅國王摩哈曇密格熱情接待來賓,並派了以著名法師悟巴利爲首的二十四名高僧到斯里蘭卡。暹羅高僧住在國都康提,斯里蘭卡國王敬爲上賓。在公元1753年艾薩拉月的月圓日,由悟巴利等暹羅法師爲薩拉昂格拉等沙彌傳授比丘戒。斯里蘭卡現代佛教史上最大的教派——暹羅派就這樣誕生了。
後來由於暹緬戰爭,斯里蘭卡和暹羅的關系暫時中斷了。到暹羅恢複和平之後,羅摩二世國王又於佛历2357年派了由八名法師組成的僧團出使蘭卡。他們帶著經書和菩提樹苗於佛历2371年回到暹羅,把菩提樹苗植於曼穀的大舍利寺中。羅摩三世國王的孫子帕力斯坦王子出家爲僧,在斯里蘭卡擔任一所寺廟住持,倡導佛教,興辦學校,爲斯暹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今天,斯里蘭卡的佛教文化在泰國還有很大影嚮,尤其是北方建麥一帶。那里的佛教徒和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一樣,進香禮佛時都口稱「薩都」!消災求福的經文也基本一樣。在建麥一帶,現在仍可看到許多僧伽羅寺廟,甚至那里老百姓的服裝、發式都和斯里蘭卡十分接近。
在泰國的勞伯布里城附近的薩拉布里亞,有佛足聖跡。據說在阿育達維王朝的森曇摩國王時期,有一名暹羅比丘曾到斯里蘭卡朝拜聖足山,有位斯里蘭卡和尚對他說:「暹羅自有佛祖聖跡,你何必舍近求遠?」通羅比丘受了啓發,回國稟報國王,果然後來找到了佛足所在的地方,國王在那里修了一座寺廟,現在已成爲泰國的一個重要的佛教聖地。
來自:中華佛光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