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國家宗教事務局公布了《關於處理涉及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管理有關問題的意見》(下稱《意見》),文中稱「嚴禁黨政部門參與或縱容、支持企業和個人投資經營或承包經營寺觀,不得以任何方式將寺觀搞『股份制』、『中外合資』、『租賃承包』、『分紅提成』等」,以及「不得將宗教活動場所作爲企業資產上市」。
近年來,一些地方熱衷搞「宗教搭台、經濟唱戲」,利用寺觀搞旅游開發,謀取經濟收益,甚至將寺觀同景區捆綁上市。此前,國家宗教局負責人就已明確表示,如此做法侵害了宗教界合法權益、損害了宗教界形象,傷害了廣大信教群眾的感情。綜觀世界其它國家,從沒有將宗教活動場所打包上市的先例。地方發展市場經濟不能突破社會的底線。據統計,我國現有經批準開放的佛教寺院約3.3萬處,道教宮觀約9000處。如果允許寺觀包裝上市,則發審委門前等著IPO的隊伍又會長了很多,中國A股又會暴跌幾天。
地方的盤算直接來自經濟發展的驅動。名勝古跡是當下中國最重要的旅游景點,其中有許多同寺觀有關。位列「五A」的嵩山少林景區,就是因爲少林寺而得以名聞中外,武當山、五台山、普陀山、三清山,名山之中都有香燭氤氳。既然旅游成爲支柱產業,寺觀成爲旅游產業支柱,地方圈錢心切,違規允許企業和個人投資經營或承包經營寺觀,以各種方式將寺觀搞「股份制」、「中外合資」、「租賃承包」、「分紅提成」,直到「包裝上市」,都是不難想象的。西方早就奉行「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在中國,要是突然冒出一個「老板與佛陀」不分彼此,公司與寺觀一套班子,兩塊牌子,會不會笑掉除了中國人之外的全世界人民的大牙?
中華民族骨子里是入世的,沒有很強的宗教性。历史上是先有佛教的傳入,再有道教的興起,本土宗教明顯受到外來宗教的影嚮。而且在起源地印度,佛教是出世的,和尚尼姑不能從事生產活動,以托缽化緣爲生。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唐代的百丈和尚確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規,自食其力成爲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而且相比印度佛教徒追求「跳出輪回」,中國信佛者往往對來世投胎到個好人家還有所期待。不過,國人的「塵緣未盡」,並不構成今日一些地方隨意對寺觀加以商業開發的理由。
中國不是一個具有普遍宗教信仰的民族,碌碌塵世蕓蕓眾生中「臨時抱佛腳」之輩占了多數,但虔誠者仍大有人在,他們由虔信而獲得的解脫、淨化和超越,絕非心理咨詢收費服務所能達致的。人即使富甲一方,權傾天下,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心靈需要,「安身立命」絕不僅止於吃飽穿暖、奢靡安逸;相反,通過宗教信仰,人類在世俗生活之外,建構了一個神聖世界,從而得以超越物質性存在而進入精神或心靈的境界,所謂「文化」或「人文」,其最核心意義就在於此。「不言利」是所有宗教的文化規定性,也是個體人文追求的實際內容。
此外,宗教及其超越物質利益還具有調節貧富,舒緩心理,維護秩序的社會功能。有錢人的捐贈通過宗教機構的布施,產生某種財富再分配的效應。宗教關於來世的引導,轉移了個人對有限財富的無限追逐,緩解了過於激烈的市場競爭,疏導了競爭者的焦慮與失落。在這層意義上,宗教始終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機制。
一旦成爲企業,寺觀必須經營牟利,勢必失去宗教的超越性,一旦直接投入市場競爭,更會失去其消解爭奪、平和人心、調節貧富的功能。今天中國不少地方在「經營城市」的策略下,已將政府職能混同於企業,在「文化產業」的名義下,已把精神產品乃至精神本身變成了商品,現在還要將宗教也作商業開發,這樣的做法一旦定型爲糢式,神州大地將沒有一塊淨土。「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兩千年前司馬遷不無誇張的形容,真會成爲21世紀中國的寫照。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這樣做或許確實可以算作成果,但從文明進步的角度,肯定質疑多於贊同,畢竟中國人在GDP之外,還需要精神生活,還需要心靈寄托,寺觀同紅塵保持一定距離,經濟不能僭越人文價值,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
作者:顧駿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