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可以讓人心靜無為,拋開雜念,達到致靜心息欲、圓融無礙的境界。佛學,在經历過各相應證解層面的清淨、平等、妙觀、圓滿、俱藏、宛然之後,讓我們的人生從微末的細節中覺悟。
【十大經典佛語】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談禪,我說愛!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對於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象,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對於生活: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於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經典二: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麼多經書,這麼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陳永濤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最後送上裡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雲:「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出自《華嚴經》。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並不出自佛經,而是出自一個故事。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大悲是無盡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淚來形容,大悟就是開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言語能表達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興,內心的喜悅又怎麼是笑聲能表達的呢?年齡越長,對於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佛家認為,境由心生。內心平和,見事皆和。禪宗有雲: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心非心,物非物,心高於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裡有無數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於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於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於佛教的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