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戒在現代,可說是極需「現代化」的。因為不少現代人早就已經不只是沉迷在酒裡,而且是沉迷在各種不同的毒品和麻醉藥物裡了。故我以為不飲酒戒的現代化,亦當包含不用一切的毒品。凡是沾上就是犯戒。
而且對於吸毒的戒律,是不大講「等差」的,只要是吸了就是重犯。因為毒品這種東西,一沾上就容易上癮。為了要保護修行人,我以為對於毒品要採取斷然禁絕的態度,不行就是不行。沾了一點就是重犯。
喝酒相對而言倒是比較有等差,但也是不能上癮。只要是上了癮,就是重犯。至於不沉迷也不上癮的飲用,如果醉了,就是輕犯。但如因社交原因而喝少量的酒,或以少量開胃酒佐餐,只要能節量不醉,均不能算是犯戒。
也許有人不大明了為何佛要訂酒戒為基本五戒之一。尤其是中國的文人傳統中,常視飲酒為風雅之事。故不少人以為酒醉大不了就去睡覺,並沒有傷害到他人,故沒有必要去把喝酒當成太嚴重之事。甚至佛教中也有不少人以為不喝醉只是為了不要東倒西歪,而有損害「威儀」之可能。其實並不只是如此。不飲酒而醉,在佛法中是有著更深刻的含義的。
我在本書中反複強調的,是佛法「覺」的精神。佛教文化,則是人類文化中「覺的文化」。而四念處的修行,也是使修行人之生命逐漸蘇醒的「覺的修行」。故以佛教較深的教理來看,世上的人們,是存在於一種「醉」的生命狀態裡的。而令他們「醉」的,倒不見得只是酒精、財富、愛情及名聲。真以覺的修行來看,真正令世人「醉」而顛倒不醒的,是「我見」及「我執」。只是這一種「醉」,是「大惑者終生不解」,一般人看不出來。只有真正親見正法的人,才聞得到這實實在在十裡紅塵中的「酒臭」!故佛教當然要訂酒戒。因為世人早已「醉」了,而不知不覺。正需要去做四念處覺觀的修行而將其喚醒。此時若又沉迷於「紹興」、「茅臺」、「女兒紅」,真可謂是「醉上加醉,夢中複夢」。如果還要談「修行」,真可謂之是「醉話」了!
中國的「酒仙」就是李白。曾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之句,流傳千古。而其「將進酒」中之「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名句,更是深刻地刻畫出了「中國文人」性格中之一面。我以為這一種性格,對中國的影嚮是頗大的。
因為不只是李白是如此。事實上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中,都有一個「李白」。也正因為中國文人性格有此一面,太白才會被流傳千古。
一直到今天,我仍然覺得作為中國的「讀書人」,的確是頗沉重的。中國文人生命中,永遠「剪不斷,理還亂」的,是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文化責任意識。而中國文人所面對的,往往不是無道的昏君,就是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的官僚系統。故中國的文人性格表現到最悲劇性的一面,就有三閭大夫的殉國;而表現到最抑鬱的一面,就有杜工部的「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對中國文人來說,喝酒可以說是一種理想與現實間的妥協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自嘲式的反諷。李太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文中沒有一個苦字,但這其中「莫名其妙」的苦,恐怕也只有中國文人能體會得出來。
結果是中國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平步青雲」與「落魄江湖」之間,發展出了一種「浮生若夢,何妨一醉」的人生哲學與個性。而此種個性的養成,會使得中國的知識分子愈來愈疏離於現實世界,而生存在一個虛無縹緲的理想精神「無所有之鄉」。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文化發展到了後期,所謂「文人」真的幾乎就只是能詩能文,卻完全看不見社會上的不平與疾苦。這些人寫的字、畫的畫,境界真是極盡高雅之能事。掛在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中,我看一般美國的藝評家想都想不到人類的文化竟有過如此脫俗的抽象寫意境界。但以我的了解來看,這些人畢竟只是如李白所說的「酒中仙」罷了!而中國文人的「醉」,早已不是一世兩世之事了!
曾經有外國人說過中國人需要自覺。我很希望當今有所覺悟的中國佛教徒要能喚醒中國人的自覺。新時代的中國文人,應該重新塑造一個更積極,更豁達,更實在,也更關懷世間的性格。我常覺得很欽佩諸葛武侯的人生態度,可進可退,卻沒有怨言。能夠「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也能夠六出祁山,輔佐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觀察武侯的一生,可以說是個明白人。務實而沒有太多幻想。守本分、求開創,但不會以個人的成敗為牢籠而自困。他的人格,可以說是和其他許多有「何妨一醉」人生態度的中國文人,是有很大分野的!這就是一種成熟的「覺的個性」了。
故我以為在今天提倡現代化的佛教在家人不飲酒戒,除了要能在狹義上戒醉酒及使用毒品,也要能在廣義上不沉迷於一切的東西。要培養全人類一種「不醉」的覺的個性。要能超越個人的得失成敗,而能不斷地對社會及人類付出關懷。不可因為一點的挫折,或他人的誤解,就鑽進另一個世界裡不肯出來。真以覺觀修行的教說看來,任何內心世界的創建,同時也就是一種形式的「醉鄉」!這種人格是不成熟的!
佛教中尊稱釋迦佛為「覺者」,事實上也就是這個意思。佛陀因為能超越自我,故他不會因人生中有挫折就走進了另一個心之世界!所謂了悟了的人,只是坦然地活在真實裡。故五戒的最後一項是不飲酒戒,實在是饒富深義的!也同時畫龍點睛地說出了所謂「佛」——也就是覺者——的真正意義。
真正有「覺的個性」的人,一定有勤勞、勇敢及開創的性格。故我常會對年輕佛友們說,修行人當有廣闊的思維視野和實踐空間,不能只是死抓著一條地平線不放。弘法者要能轉法輪,生命中就要有大精進勇猛力,而有開創的精神。沒有開創的精神,只知道死守先人的家業,就只能被法輪所轉。佛教的現代化如落到這種人手裡,那當然是沒戲唱的。我很希望有佛教現代化理念的同修,要能有合理、合時代的開創。這不但不是執著,反而是一種覺醒。要能尊重傳統,深入傳統,但絕不可為傳統所束縛。嚴格地以大乘教的意義來說,只能守住古人的家業卻不能開創,就是一種「醉」了!一個人生在一個時代,而不能了解觀察到時代的需要,這不是醉是甚麼?生在現代卻活在古代,滿腦子都是古人的思想,以我看也是某種形式地犯了「酒戒」。
以上是我個人對佛法中「在家五戒」的一些淺見。我並不覺得這些足以作任何人修行的藍本,但我倒頗希望能引起同修研討的興趣,而真地使現代化的佛法在家五戒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