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做什麽,要常常想著你的導師。如果你忘記導師,便把自己從根上砍去了。”
§“從一個導師換到另一個導師的人,根本沒有導師。”
§ 有時人們向阿姜放供養一些佛牌,他會把它們分給弟子——但很少給身邊特別親近的人。有一天,一位跟他住了好幾年的比丘忍不住抱怨道:“爲什麽您得到好佛牌時,總是給別人,從來不給我?”
阿姜放答:“我已經給了你多少比佛牌更好的東西了。爲什麽你不接受它們?”
§“與導師住得近,但不懂得導師的禪修者,好比一鍋咖哩裏的勺子,永遠不會知道那鍋咖哩有多甜、多酸、多鹹、多濃、多辣。”
§對那些連日常瑣事都要請教導師的弟子,阿姜放的的比喻是:“好比小狗娃。撒了糞也要跑到母親那裏要她舔去。他們永遠不長大。”
§“粘著老師的弟子好比小飛蟲。不管你如何趕,他們老飛回來,不讓你清靜。”
§“假若一位導師當面稱贊一位弟子,這是該弟子將達到修行極限的征兆——此生他也許不會超過那個高度了。導師稱贊他的原因是,弟子可以對自己起碼已達到這一步而自豪。死亡時刻他的心需要抓住好事時,有這件事可抓。”
§不少阿姜放的弟子相信他有他心通,能夠了解自己在想什麽,因爲一次又一次,他談起的話題,正是他們當時碰巧正在想的、或者正在爲之苦惱的事。我本人就有許多這類經歷,在我編寫本書時也有不少人對我如此講述。不過多數情形下,他說的話只對當事人有特別的意義,在此我略過不提,請讀者見諒。不過,我想提兩個例子,因爲在我看來它們對所有修法者有益。
有一次,他的一位弟子——一位年輕人——從曼谷坐公交車到雷勇幫助建造佛塔。他在通往寺院的路口下了車,但還得步行六公里才能到達寺院。他不願走那段路,於是坐在交叉路口的面攤邊,對自己說——仿佛是對阿姜放的挑戰——“假若師父真的很特別,願有一輛車經過這裏,把我順路帶到寺院。”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在路口轉彎的汽車或卡車一輛也沒有,最後他只得自己步行來到寺院。
到達寺院後,他來到阿姜放的小屋拜見他。但是,阿姜放一見他走近,就起身進屋,把門關上了。這使弟子喫了一驚,不過仍然在緊閉的門前頂禮。一等到他頂禮完畢,阿姜放把門開了一條縫,對他說:“聽著,我沒有請你來這裏。是你自己要來的。”
另有一次,佛塔造成後,那位年輕人在塔內坐禪,希望有一個聲音對他耳語,告訴他下一個彩劵的中獎號碼。可是他聽見的,卻是阿姜放路過此地的真實聲音,但又好像不是特別針對誰:“你到底把什麽作爲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