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放: 覺知之心 – 修法者

§阿姜放有一位弟子——一位女裁縫師——被一位顧客批評道:“你修習佛法,不是嗎? 那麽爲什麽你那麽貪心,要價那麽高? 修法的人應當只取足夠活命的收益才對。”
盡管她知道自己的定價是公道的,卻想不出一個好的答復,於是下一次見到阿姜放時,把這事告訴了他。他答道:“他們再這麽說時,你告訴他們:‘聽著,我修習佛法,不是爲了當傻瓜。’”

§我最初住在達摩薩地寺時,有時可以在遠遠聽見從烏塔帕空軍基地起飛的B-52,在淩晨時分前往柬埔寨執行轟炸使命時從高空飛過的聲音。每次聽見時,我就開始想,世上有如此多的不公正需要去鬥爭,我有什麽權利還在這裏禪修。當我對阿姜放提起這個想法時,他說:“如果你還沒有把自己糾正好,便試圖去糾正世界,你自己的內在善德最後會被破壞,那時你將去哪裏? 那樣對任何人——自己也好、他人也好——都不會有益。”

§“我們一生下,便被判了死刑——只不過不知何時將輪到我們。因此不要自滿。在你仍有機會時,立刻開始培育一切善良的品質,使它們達到圓滿。”

§“如果你想當一個好人,要確定你知道真正的善德實際在哪裏。不要光做行善的動作。”

§“我們都希望得到幸福,多數人對造起幸福的因卻不感興趣。我們只要果。但是,如果不關心那些因,果又怎麽會來我們這裏呢?”

§我一開始跟阿姜放修習禪定時,曾經問他,人是否真的死後重生。他回答:“你開始修行時,佛陀只要你相信一件事: 業。至於其它事,你信不信都不是真正重要的。”

§有一年雨安居——按照傳統,人們在這段時間裏,下決心特別地精進修法——開始前不久,阿姜放的一位弟子來找他說,自己想在雨安居期間持八戒,又怕不喫晚飯會挨餓。

他反駁道:“爲了找到法,把它傳給我們,佛陀斷食一直到瘦得只剩下皮和骨,我們在這裏少喫一餐飯都不能忍受。正因此,我們還在生死輪回中游來蕩去。”
結果,她下了決心,在雨安居三個月裏的每個布薩日——滿月、新月、半月——持守八戒。她的確做到了。在雨安居結束時,她對自己實現了自己的決心感到十分驕傲,可下一次去看阿姜放時,沒等她提起這個話題,他就評論道:“你要知道,你很幸運。你的雨安居只有十二天。其他人的是三個月。”

聽了這話,她十分羞愧,此後的每一個雨安居裏,她從頭到尾每天持守八戒。

§另有一位弟子正在坐禪,一時失去念住,對一只正在咬她胳膊的蚊子,打了一巴掌。阿姜放當時在場,他評論道:“你對自己的血要價很高,不是嗎? 那只蚊子只要了一滴血,你卻取了它的命作爲抵償。”

§一位年輕人與阿姜放討論戒律,講到了第五戒,戒醉品:“佛陀禁止飲酒,是因爲多數人喝了酒就會失去念住,對吧? 但是,如果喝酒時帶著念住,就可以喝,不是嗎,師父?”

“如果真有念住,” 他答道,“一開始你就不會喝。”

§比起其它戒,人們似乎對於第五戒總有更多破戒的借口。一天晚上,另一位弟子在對阿姜放說話,另一群人則坐在他們的周圍習禪。“我守不了第五戒,”他說,“因爲我受到許多團體壓力。工作時有聯誼活動,那群人都在喝酒。我不得不跟著一起喝。”

阿姜放指著周圍坐禪的人們,問道:“這群人沒有要你喝酒。爲什麽你不屈服他們的壓力?”

§那位女裁縫師看見她的朋友們在達摩薩地寺持八戒,於是決定自己也試一試。可下午過了一半,她在穿過寺院時,經過一株番石榴樹。那些番石榴看著好不誘人,於是她摘下一顆來,咬了一口。

碰巧阿姜放正站在不遠處,於是他說:“嘿。我以爲你是打算持八戒的。你嘴裏那是什麽?”

那位女裁縫師嚇了一跳,意識到自己破戒了。不過阿姜放安慰她說:“也不是非得持八戒,但是有一條戒你一定得守,好吧? 你知道那條戒是什麽?”
“師父,我不知道。那是什麽?”

“諸惡莫作。我要你一生牢牢守住這條戒。”

§有位婦女來達摩薩地寺持戒、禪修一周,可到了第二天結束時,她告訴阿姜放,自己必須回家,因爲怕家裏人沒有她不能和平相處。爲了使她斷除這種憂慮,他教她說:“你來這裏時,跟自己說,你已經死了。你的家人,就必須得找到某種方式,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一位中年人初訪達摩薩地寺時,驚訝地看見一位美國比丘。他問阿姜放:“西方人怎麽可以出家呢?”

阿姜放的回答是:“西方人難道沒有心麽?”

§有一本曼谷雜志曾經登載過一部連載自傳,作者是一位用定力治病的在家禪修者。有一段他提到自己如何拜訪阿姜放,後者如何證實他已修得禪那。聽起來這不像是阿姜放的風格,不過那本雜志一發刊,寺裏的來訪者異常地多起來,他們以爲阿姜放和那篇自傳的作者一樣,可以藉定力治病。一位婦女問他是否能治腎病,他回答:“我只治一種病,心病。”

§一位弟子請求准許把阿姜放的言教記在筆記本上,但他拒絕了,說:“你是那種怕沒喫的,老在口袋裏裝著食物的人麽?”接著他解釋說:“如果你把它記下來,你會覺得把寫下的東西忘掉沒關係,因爲它們都在筆記本上。結果是,所有的法都在你的筆記本上,沒有什麽留在你的心裏。”

§“經文中說,如果你仔細聽,會獲得智慧。爲了聽仔細,你的心必須安靜、寂止。你要用你的心聽,不只是用耳聽。聽了之後,你必須把聽見的東西即刻當下用於修持。那時你就會收獲它的利益。如果不把它用於修持,你所聽見的永遠不會變成你內在的真東西。”

§有一次,人們正在造達摩薩地寺的佛塔,參與的弟子當中有些人發生嚴重爭執。其中一位氣得趕去把這事告訴了阿姜放,當時他正住在曼谷。等她報告完畢,阿姜放問她:“你認識碎石麽?”

她喫了一驚,回答說:“認識。”

“你認識鑽石麽?”

“認識。”

“那麽,爲什麽你不收集鑽石? 收集那些碎石有什麽好處?”

§即使在泰國那樣的佛教國家,一些修法的年輕人發現父母也反對他們禪修,覺得應當把時間用在更實際的事務上。有一次,那位女裁縫的父母想阻止她去瑪古寺,這使她十分氣惱。當她把這個心情告訴阿姜放時,他提醒她:“要知道,你欠了父母很大的恩情。如果你對他們生氣、吼叫,是在給頭頂上的地獄之火添加燃料,因此要小心。提醒自己: 如果希望有鼓勵自己禪修的父母,爲什麽不選別人生下你呢? 既然他們是你的父母,說明你跟他們之間造過舊業。因此就讓你的舊債耗完吧。沒有必要藉著爭執,再造更多的業。”

§通靈在泰國久爲流行,即使有些修佛法的人也喜歡參加通靈者的降神會。不過阿姜放有一次說,“如果你想從修行中得到果報,你必須下決心把佛陀作爲你的唯一依止。不要依止其它東西。”

§“如果你修習佛法,就不必對他人的功力或能力有神奇感。不管你做什麽、說什麽、想什麽,讓你的心立足於理性原則。”

§“真相在你的內心。如果你對所做之事真心,就會見到真相。如果你不真心,也只會見到虛假、仿冒的東西。”

§據阿姜放的一位弟子的講述,她第一次見到阿姜放時,他問她: “你平時去哪裏做福德?” 她說,自己已經在那家寺院捐造了一尊佛像,又爲這家寺院的火葬廳捐款,等等。於是他問她: “爲什麽你還沒有在心裏造福德?”

§有一次,阿姜放讓弟子芟除寺院裏過盛的雜草。不過她不情願做這件事,因此一邊除草,一邊不停地自問: “我造了什麽業,得如此辛苦地做工?”等她做完後,他告訴她: “好了,你是有了一些福德,不過不多。”

“什麽? 我做了那麽多,還沒得到很多?”

“你若想福德圓滿,那個福德必須一直進入你的心。”

§另一個除草的故事。有一天阿姜放指著他的小屋附近一處蔓延的雜草,對前述同一位女士說: “你不想要這牛圈口的草麽?”

“牛圈口的草,是什麽意思?”

“在人人眼皮底下卻被忽略的福德機會,就叫做牛圈口的草”

§另有一次,阿姜放帶著一群曼谷弟子爬上山丘,清理佛塔四周。他們發現有人在那裏扔了一大堆垃圾。一位弟子抱怨道: “誰這麽不恭敬,竟然做這樣的事?”阿姜放卻告訴她: “不管是誰,不要批評。如果他們沒有把垃圾扔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沒有機會藉著清理它,得到這個福德了。”

§阿姜放的名字在一本雜志上登載出來後,一天,有三位曼谷男士休工一日,開車到雷勇府拜見他。頂禮後,聊了一陣,其中一人說: “我國仍然有比丘正善修行,因此我們可以求他們把波羅密分給我們一點,不是嗎,師父?”

他回答:“是的。不過假如我們老是要求分享他們的波羅密,卻不去培育自己的,他們會以爲我們只會行乞,以後就不要再跟我們分享了。”

§住在曼谷郊外薩木-帕幹鎮上的一位女士,通過阿姜放的弟子傳話說,她願意捐贈一大筆錢,幫助建造達摩薩地寺的佛像,不過要求他到她家裏,在她交付支票時,給予祝福。他拒絕去,說: “人們若想要福德,必須去找。不能指望福德來找他們。”

§另一位女士,有一次打電話給瑪古寺的辦公室,說她打算在家裏供僧,想請阿姜放來應供,因爲她聽說他是一位聖弟子。當人們把這個請供消息轉給他時,他拒絕了,說: “她的飯難道這麽特別,只有聖弟子才能喫嗎?”

§阿姜放的一個弟子告訴他,自己想在生日那天作一件特別的福德。他答: “爲什麽非得在你生日那天? 其它日子做那件事難道福德會少些麽? 假如你想做福德,就在想到的那一天去做。不要等你的生日,因爲你的死日也許先到。 ”

§阿姜放在一次提到那些不喜歡坐禪,但樂於爲寺院建築工程出力的人們時說: “輕的福德他們不欣賞,因此得給他們找些重的福德做。只有那樣才能讓他們滿意。”

§佛塔造成後不久,阿姜放的一群弟子正坐著欣賞它,爲自己出力造塔的福德而歡喜。阿姜放碰巧走過,聽見他們說話,似乎無所特指地隨口說了一句: “不要執取事物。你做福德時,不要執取那個福德。你要是讓自己忘乎所以地想:‘是我親手建造了這座塔,’就得小心了。假如你碰巧現在死了,能想到的只是:‘這座塔是我的,它是我的。’你不會和其他人一樣重生天界,反而會生爲餓鬼,在這裏守一兩個星期的佛塔,因爲你的心盯著在物質事物上。”

§“你做善事時,要是粘在你的善德上,永遠不得自由。粘上哪裏,那就是你的有生之處。”

§佛教中有一項古老傳統——這是根據《譬喻經》的故事——每當你爲佛教佈施一件禮物,或者做其它福德事時,你應當把這件福德回向給某個特定的目標。阿姜放時常告訴弟子,每次禪定後作類似的回向,不過他所建議的回向因人而異。有時他建議用阿育王臨終時的祈願: “願我在來世得以主宰我的心。”

有時他又會說: “沒必要作冗長的回向了。告訴你自己: 假如我必須重生,願我常聞佛陀的教導。”

不過,也不是每次他都建議這類回向。有一次,一位女士告訴他,自己做福德時,想不出特別的回向目標。他告訴她:“心若已經滿了,不想回向,就不必了。

好比喫飯。不管有無發願喫飽,只要你繼續喫,不可能不飽。”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