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節,佛教徒該知道些什麼?

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俗稱鬼節、施孤。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要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根據《佛說盂蘭盆經》,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佛事超度歷代祖先,稱為盂蘭盆會,又叫盂蘭盆節、盂蘭盆齋、盂蘭盆供。

相傳佛弟子目犍連尊者見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向佛請教救濟之法,佛讓尊者每年七月十五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眾,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之緣起。

《盂蘭盆經》有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meng6

《佛祖統紀》記載:“盂蘭,此翻解倒懸,言奉盆供於三寶福田,用以解飢虛倒懸之急。”

《佛說盂蘭盆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該經講述盂蘭盆之緣起及其修法,歷代注疏較多,現存者有唐慧淨《盂蘭盆經講述》一卷、唐宗密《盂蘭盆經疏》一卷、宋元照《盂蘭盆經疏新記》二卷、宋普觀《盂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二卷、宋遇榮《盂蘭盆經疏孝衡鈔》二卷、宋日新《盂蘭盆經疏鈔餘義》一卷、明智旭《盂蘭盆經新疏》一卷、清靈耀《盂蘭盆經折中疏》一卷、清元齊《盂蘭盆經略疏》一卷。

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於同泰寺設盂蘭盆齋,中國逐漸形成一套民間習俗,如放焰火、施餓鬼食、在河中放蓮花燈等,主旨是為拜祭先祖,超度亡靈,送走災禍疾病,祈求吉祥平安。

宋代以後,盂蘭盆會成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據元德輝重編《百丈清規》記載:“七月初旬,堂司預出盂蘭盆會諸寮看誦經單,預牽眾財辦斛食供養。十三日散楞嚴會,十五日解制,當晚設盂蘭盆會,諷經施食。”

元明本《幻住閹清規》:“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啟建盂蘭盆勝會以濟幽爽,以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單,請大眾隨意披閱。此會有開甘露門一壇,請依而行之。”說明此時盂蘭盆會主要內容在於諷經、施食,這種儀式也一直流行到明代。

meng3

明袾宏《正訛集》:“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為盂蘭盆大齋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賢聖,一則下濟餓鬼,惡可得混?”

清代儀潤曾欲兩全其道,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渡鬼神,其《百丈清規證義記》詳載《蘭盆儀軌摘要》,其中有淨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又附蘭盆會約二十一條。不過這些儀軌,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一般民眾中,仍多以薦亡度鬼為盂蘭盆會主要行事。

meng5

漢傳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佛事超度歷代祖先,稱為盂蘭盆會,又叫盂蘭盆節、盂蘭盆齋、盂蘭盆供。

相傳佛弟子目犍連尊者見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向佛請教救濟之法,佛讓尊者每年七月十五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眾,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之緣起。

《盂蘭盆經》有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佛祖統紀》記載:“盂蘭,此翻解倒懸,言奉盆供於三寶福田,用以解飢虛倒懸之急。”

meng4

《佛說盂蘭盆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該經講述盂蘭盆之緣起及其修法,歷代注疏較多,現存者有唐慧淨《盂蘭盆經講述》一卷、唐宗密《盂蘭盆經疏》一卷、宋元照《盂蘭盆經疏新記》二卷、宋普觀《盂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二卷、宋遇榮《盂蘭盆經疏孝衡鈔》二卷、宋日新《盂蘭盆經疏鈔餘義》一卷、明智旭《盂蘭盆經新疏》一卷、清靈耀《盂蘭盆經折中疏》一卷、清元齊《盂蘭盆經略疏》一卷。

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於同泰寺設盂蘭盆齋,中國逐漸形成一套民間習俗,如放焰火、施餓鬼食、在河中放蓮花燈等,主旨是為拜祭先祖,超度亡靈,送走災禍疾病,祈求吉祥平安。

宋代以後,盂蘭盆會成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據元德輝重編《百丈清規》記載:“七月初旬,堂司預出盂蘭盆會諸寮看誦經單,預牽眾財辦斛食供養。十三日散楞嚴會,十五日解制,當晚設盂蘭盆會,諷經施食。”

元明本《幻住閹清規》:“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啟建盂蘭盆勝會以濟幽爽,以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單,請大眾隨意披閱。此會有開甘露門一壇,請依而行之。”說明此時盂蘭盆會主要內容在於諷經、施食,這種儀式也一直流行到明代。

明袾宏《正訛集》:“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為盂蘭盆大齋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賢聖,一則下濟餓鬼,惡可得混?”

清代儀潤曾欲兩全其道,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渡鬼神,其《百丈清規證義記》詳載《蘭盆儀軌摘要》,其中有淨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又附蘭盆會約二十一條。不過這些儀軌,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一般民眾中,仍多以薦亡度鬼為盂蘭盆會主要行事。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蘭盆節萬燈會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

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紮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meng7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

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盂蘭實際是佛教的節日,“盂蘭”為梵文,意為救倒懸、解痛苦。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當時佛陀的弟子目揵連尊者,以神通力發現其去世的母親在餓鬼道受苦,目揵連孝順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誰知食物在咽喉中變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萬分。目揵連焦急憂慮,於是去問佛陀應如何救渡。

佛陀告訴目揵連尊者說:“你母親罪根深重,曾有五百世的慳貪,縱使你神通第一也無法解救她的苦難,必須靠十方眾僧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到解脫!”

到七月十五日那天,是解夏日,又是“佛歡喜日”,亦是眾​​僧自恣日。所謂自恣就是自己檢點,如發覺自己有過失,應對人露懺悔:如任何人犯過,亦應對僧眾懺悔。當日一切聖聖眾,均精持律儀,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時候設齋供僧,功德最為殊勝。

故此佛陀咐矚目揵連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準備飯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燒香燃燈,將世上最珍貴的食物酇趍鼘窬都放在盂蘭盆內,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眾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災,使在世人增長福慧,先亡超度。

後來目揵連尊者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設盆供養及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親得以脫離餓鬼之苦。

根據經中佛所示,如果能在功德、勝會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現世父母、六親眷屬,能脫離三塗,衣食豐足。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脫離餓鬼之苦,生於人天中,福樂無極。如父母在,更能福樂百年、長壽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所以身為佛子,為修孝道,應常念及過去仍未解脫之先祖父母,於盂蘭超幽法會中供養上師大德,燃燈供佛作大功德,以報父母之恩乃利樂解脫十方孤魂餓鬼眾生。

節日相關

湖湘川陝一帶以七月十四(許多地區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月半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

meng8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傳說是,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半時(也有說是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還有一個重要的傳說是目蓮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連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於是講述了《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供養僧眾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嚐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節”在當前崇尚“和諧社會”的今天,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盂蘭盆會之所以會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實乃由於其強調藉供養十方自恣僧,以達慈孝雙親,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慎終追遠的倫理傳統不​​謀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導,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間,由佛教節日成為民間節日。不過在佛教的戒律中,禁止佛教徒殺生,所以佛門舉行的盂蘭盆會多采用素食,供佛齋僧,以此功德迴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普度眾生,廣施甘露。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