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愛增,佛教頻道,2011年7月27日
新加坡 —— 無限空間概念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基於直接的靈性體驗,並可經由禪定過程中,對心智的系統化探索而獲得。
佛教出現之前,無限空間被認為是瑜伽體驗中的四個較高狀態之一。空間或者虛空(Akasa)的本質,是與震動輻射和運動有關的,但由於感官的障礙,造成感覺不到物體的運動或波動。
我們可以體驗和探索可視空間,將其轉化為對外部光學空間的觀測,並充滿了我們的感覺能感知到的物體。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轉為向內的方向,即將可視空間轉化為外部世界在內心的投射或一種有缺憾的反映,其潛藏於自我中心,入於意識的深處,並可以進入無限世界。
導向性和運動是佛教空間體驗的特徵,並且可以在宗教理念和禪定體驗中找到。一個很好的例子可見於四無量心或四梵住的描述。
禪定的達成需要我們修煉向外擴展慈、悲、喜、捨。首先向一方無限擴展,然後向其他三個方向,並同樣平等地向上方及下方的空間擴展。
我們應該用慈、悲、喜和捨來關懷世間每一個有情,用清除了敵意和憎恨等負面情緒的、無限的、甚深的心智來關懷每一個眾生。
將它用來指導警覺的心智,並不斷向六個方向的任一方擴展四無量心,直到意識與宇宙合為一體,並將無限空間填滿而不給我執留有任何餘地。
意識中通過運動和方向建立起來的空間,只是純粹的反射,它受到肉眼即視覺的物理功能的限制,當用意識解讀時,充滿了沒有看到的對境。
而在甚深禪定中,可以這樣理解空間和意識之間的關係:如果無限空間的意識成為禪定的物件,當所有的事物和色的概念,在無限空間的禪定中消除後,將生起意識無窮的體驗。這裡的空間有兩個特性,無窮和虛無,即非物質性,空間體驗表現了這兩個特性。
在直覺的體驗中,意識本身與禪定的目標融為一體。如果客體是無窮的,那麼意識也會變成無窮和無限的,然後意識本身會覺察到它自身的無邊界。
相似地,所有物質或者想像中“事物”不存在的意識,即虛無,就成為一心一意關注的目標。
最後階段僅由稱為“既非感知也非不感知”狀態的一個意識空性所組成。禪定的所有這些狀態的共同特點,都是基於空間的這個概念和基本體驗而來的,這是一種從表面意識到深度意識的統一。
正是這種禪定的甚深空間體驗,能夠滿足我們期望的無窮,表示了“實在性”和有限根本不存在,也象徵著不可言說。通過這種體驗,空性的深奧哲學理念示現出其吸引力,並使空性的概念開始變得更可理解。
來源:http://www.buddhistchannel.tv
智悲翻譯中心
譯者:圓韌
校對:圓唐、耀安
轉載自『智悲佛網』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