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班的孩子

囚犯的愧疚

在成為事務繁忙的寺院住持以前,我經常去柏斯的監獄探訪那裡的囚犯。我詳細記錄了自己在監獄裡服務的鐘點,有朝一日萬一不幸被提控的話,這些記錄沒準兒可以派上用場!

我第一次去柏斯的一所大監獄時,驚訝地發現座無虛席,大概有九成半的囚犯都來聽我的禪修講座,學習禪修,就可真讓我印象深刻。可是,我講得越久,聽眾越不耐煩。我才講了十分鐘左右,就有一位囚犯舉起手,打斷我的話,表示要問問題。他是最所監獄裡的一位囚犯首領。我停下來,讓他發問。

他問道:「通過禪修是不是真的可以騰空?」

現在我知道為甚麼有這麼多囚犯來學習禪修了,原來他們想飛過監獄的高牆逃獄。我告訴他們,騰空是可能的,不過只發生在少數較特別的禪修者身上,而且需要經過多年的修行才有希望。結果,當我再次去這所監獄教禪修的時候,只剩四個人參加。

在監獄教導禪修多年後,我對囚犯逐漸了解。其實每一位囚犯都為自己所做的錯事感到愧疚,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愧疚日日夜夜如影相隨,揮之不去。可是,他們只會向密友吐露心聲,在大庭廣眾之下,他們仍戴上桀驁不馴的囚犯面具。如果你贏得他們的信任,他們就把你當作心靈導師,對你打開心扉,流入心中的痛苦和愧疚。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我經常講述B班孩子的故事——

B班的孩子

很多年前,英國的一所學校進行了一項教育試驗。這所學校裡有兩班同齡的孩子。學年終結時,進行了分班測驗,測驗結果和分班過程保密,只有校長和心理學家知道真相。第一名的孩子和第四、第五、第八、第九名的孩子放在同一班,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第十、第十一的孩子放在另一個班,以此類推,根據測驗的成績把孩子們平均分配到兩個班裡。這兩班的教師也經過特別挑選,能力與教法盡可能不相上下,教室和設備也仔細安排,盡量一樣。這兩班在各方面都沒有差別,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班稱為 A班,另一班稱為B班。

事實上,兩班的孩子具有相同的能力,可是每一個人都以為 A班的孩子比較聰明,B班的孩子差一些。A班孩子的父母為孩子的優良表現感到欣喜,而給予很多的褒獎;B班孩子的父母則認為孩子做得不夠而責怪他門,限制他們的活動,就連B班的教師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對孩子們期望不高。這種錯覺持續了一整年,直到年終測驗。

測驗的結果令人心寒,但卻在意料之中。A班的孩子表現遠遠超出B班孩子。事實上,之前測驗後的分班,讓人錯以為對 A班的孩子是篩選出來的優秀分子,最終他們也真成了名副其實的 A班孩子。而B班的孩子雖然在一年前與 A班孩子並駕齊驅,最終卻成了名副其實的B班孩子。一整年來,他們被認為是B班孩子,被當作B班孩子看待,他們也相信自己是B班孩子,所以他們就成了B班孩子。

我告訴我的「囚犯兄弟」,永遠不要把自己當成罪犯,而要把自己看作有過犯罪行為的人。如果他們被稱為罪犯,對當作罪犯看待,也相信自己是罪犯,他們就會成為罪犯。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