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到底是」修「甚麼?如果沒有明白這個問題,修行只是一句空話,是盲修瞎練!
修心?我們先問一句:「到底甚麼是心?」在楞嚴經上,佛陀問阿難甚麼是心,問出了一個「七處徵心」,結果是心無方所,心無形象,覓心了不可得。既然連「心」都找不到,那麼又何來「修心」呢?就像那個禪宗公案故事,賣點心的老婆子問德山禪師:「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點的是哪個心?」修心?你修的是哪個心?
很多人崇尚所謂的「靈修」,這個「靈」被理解為「靈性」,認為人有一個不生不滅、本來圓滿的靈性。既然不生不滅、本來圓滿,那根本就不用去修,說這話的人,他不知道禪宗明心見性的道理。甚麼是「明心見性」?放下妄心,見證心的本性(即本來面目),從而明了心性不二,本自圓滿,所以是無修無證的。
說到禪宗,還有很多人天天自稱在「修禪」。那麼禪是甚麼?在那裡坐著一動不動就是禪嗎?永嘉大師《證道歌》怎麼說的?「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五祖弘忍大也說過:「掄刀上陣,亦得見之。」見哪個?見「這個」!「這個」就是心,「這個」就是性,這個就是禪!「這個」是不可修,不能修,不用修的!
不修心、不修性、不修禪,那麼到底修甚麼?
《信心銘》第一句就說了:「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只要我們放下一切心中的分別,就能回到本來清淨、本自圓滿的禪心。
仔細想想,我們那麼多的妄想執著,那麼多的煩惱糾結,不都是來自我們的分別取舍嗎?我們把人和事分成好與壞,善與惡,愛與恨,喜歡和不喜歡,這些都是我們妄心的投射而已。如果真能放下這些分別,隨緣而行,隨處安然,這就是真修行。
虛雲老和尚的開示更為直接:
講修行,講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話,你我透徹了自己這一段心光,當下了無其事,還說甚麼修與不修。
當年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家訪道,苦行六年,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證道時,感嘆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清淨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以後說法四十九年,卻說「未說一字」。自後历代祖師,一脈相承,皆認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橫說豎說,或棒或喝,都是斷除學者的妄想分別,要他直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假一點方便葛籐說修說證,佛祖的意旨,我們也就皎然明白了。
修行,到底「修」甚麼?放下分別,就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