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苦、分析苦、解脫苦(以苦諦為修行核心的原始佛教)

整個原始佛教的理論,事實上是以「苦諦」為核心的。以苦諦為核心,即以人生中的種種問題為核心;同時也顯示了佛法不離人生的慈悲人世情懷。

若以理論整體來看,整個的四諦(苦、苦集、苦滅、苦滅道)均離不開苦諦。「集諦」是對「苦諦」進一步的分析和了解,目的是在找出苦因。「滅諦」是苦惱的消除和止息,即是苦滅,而「道諦」是達到苦滅的方法。可見所謂苦、集、滅、道四諦,均是圍繞著人生中的「苦惱」而建立的。

佛最早之所以要建立這一修行的理論,並以苦諦為核心,是有深義的。當時的印度,流行著信仰大梵天的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徒認為現世的人生是短暫而充滿苦惱的,人生的意義在修行,其目的是死後能與大梵天相結合,回歸到永不死亡的宇宙本體之中。故當時整個的印度,流行著厭世的思想和人生觀。人們不重視今生眼前的事物,而把註意力集中於一個未可知的「來世」。整個所謂修行的心態,是要離開此處到另外一個地方去。

image

佛當時開悟證果後,發現這一種思想和心態是不合乎事實且沒有益處的。因為一切法均是緣起的,故一個「永不滅亡」的宇宙本體不但是人類的想象,且不合乎事實。人類之所以要到那一個永不死亡的地方去,只是因為對死亡的未知和恐懼而產生的不安全感造成的。相對地說,也就是因為人對生命現象的執著。

佛因為了解了緣起法則,看穿了人類的執著,故深深知道要真正解除這一對死亡的不安和恐懼,一定要直接對此執著本身下工夫才行。若不直接在執著上修行精進,反而創造一些美麗卻不合乎事實的心的架構讓人去相信,問題是永遠不會真正解決的。

我們可由世間宗教的一個共通現象,觀察出佛對此問題深徹的智慧。那就是所有宗教性的儀式或修行,它一定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實行,才能有效。一旦不實行了,則原先的問題又故態複萌。以佛法的觀點來看,這就是因為沒有徹底止息苦惱、解決問題的緣故。一個人若真正知道上帝會戰勝魔鬼,或死後一定有「永生」,他是不需要一天到晚對自己或別人訴說這些「事實」的。當他有需要一天到晚向別人重複訴說這件事時,這只說明了他自己對此事並不能百分之百的確定。

我並非批評所有信仰宗教者皆是如此。同樣的一件事,有人是因慈悲而做,有人是不得不如此做,而有人甚至是因貪心而做。人心是一樣非常複雜的東西,只有當事人及當事人非常拉近者,才有可能充分了解一個行為真正的意義。我在此只是提出一個宗教行為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供大家思考、研究。

0

正因為當時印度人的思想是十足「宗教性」的,而佛又看出了其中之弊,故佛所提出的「緣起思想」在當時是具有革命性及十足反傳統性的。佛駁斥了當時婆羅門宗教家所主張有永恆的梵天「大我」的說法,也駁斥了任何宗教中皆有的「小我不滅」的「靈魂論」說法,認為這些思想均是不合乎事實與緣起法則的,其根源是人類對死亡現象的恐懼。人類只有在用自己的智慧充分看清了自己內心的恐懼、不安後,才能使此問題得以解決。故佛提出了一個修行程序的描述——苦(問題)、集(問題發生的原因)、滅(問題的解決)、道(問題解決的方法)。

這一個修行的方法論,在當時是反宗教,也是反傳統的。在20世紀的今天,我們仍然覺得他的理論非常合理而科學。他主張問題的解決當以問題本身為核心,去面對它,分析它,然後解決它。當人類有所謂「生死大苦」的時候,第一步該作的是承認及知曉那一個「苦」的存在,而不是接受或創造一些自己所不知,但具有「撫慰性」的理論。這就是所謂的「直心是道場」,也就是四諦的開始——「苦諦」。

3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