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內至外,我們都無法找到一個不變的「我」。既然沒有不變的「我』」又何來「我的」家,「我的」房子,「我的」車等等一切呢?
我們說,生命的真相是一個巨大的夢境,那麼人呢,甚麼才是「人」的真相?
人的真相,也是一場幻覺,一種元素組合的游戲。就像孩子們玩積木一樣。某個時刻,孩子們用一些積木堆砌出一座小小的城堡,這座「城堡」在某段相對時間內是存在的,但是他們很快就會把它推翻,再堆出其他的東西。所以說,「城堡」的存在是一場幻覺,它會隨著組成元素的解體而隨時分崩離析,人的生命及人本身也是一樣。我們的想法、情緒、健康狀況、身體內部環境、外貌、命運等等,都會隨著因緣的不斷流轉而時刻改變,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狀態,沒有一個不會历經生再走向死的獨立個體。所以,從終極意義上來說,並沒有確實存在的「積木城堡」,也沒有確實存在的「人」,一切都是被冠以某個名稱以示細微區別、實則本質相同的「現象」。如果說我們和積木之間還有甚麼較大的區別,那麼就是我們有「靈魂」——我指的是非「神我」的靈魂——具有且能夠認知真心、了悟生命的真相。
如果你的心靈被欲望所蒙昧,你就無法認知真心,也無法了悟生命的真相。你會以為這世上真的存在一個「我」,他在不斷擁有著和失去著。其實這個所謂的「我」只不過是另一種因緣聚合之物:我們的肉體並不是本有的,它的誕生、健康、成長需要依賴於很多外部的條件,比如父母的結合、良好的夥食、充足的營養、安全的成長環境,等等,而且我們的細胞不斷生生滅滅,我們的生命機能與外表不斷改變;我們的知識、觀念、習慣、行為準則,甚至個性,也都不是本有的,它們也是因緣聚合之物,並不斷在外境的作用下發生各種變化。那麼,由內至外,我們都無法找到一個不變的「我」。既然沒有不變的「我」,又何來「我的」家,「我的」房子,「我的」車等等一切呢?
本質上來說,整個世界都是如此,它與我們是平等的,是沒有任何分別的,因此也就不存在甚麼立場與角度的對立。好多人的煩惱在於他們不明白這一點,非要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對立起來,甚麼都要分個「你我」,將大量腦力與時間花費在計較和算計上面,便出現了許多的執著。於是,處於順境的人忙著追求更高的欲望,處於逆境中的人則忙著怨恨,甚至報複不能滿足自己欲望的外部世界。
所謂的外部世界是甚麼呢?實際上,它只是各種現象在我們內心的投射,當我們還沒開悟的時候,就只能自以為是地解讀世界,這種解讀不能代表世界的真相。比如,你聽到有人罵你,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所以感到非常氣憤。但事實上,侮辱也好,氣憤也好,還是你的耳朵和心靈相互作用的產物。要是你沒聽見,或者你不在乎的話,別人的罵能傷得了你的心嗎?所以說懲罰自己的還是自己的心。
我經常直言不諱地在文章中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很難讓所有人都喜歡我,時常有朋友說某人又在罵我,我通常一笑置之,反而在朋友們把我捧上天的時候,我才寫下「雪漠是個驢」之類的偈子來表白自己。為甚麼?因為我知道這個世界是幻化的,一切都是記憶。隨著因緣的流轉,曾經謾罵過你的人,可能會變成你最忠實的朋友;曾經稱贊過你的人,也許會千方百計地想把你打入穀底。世上的一切都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我不在乎它,也沒時間在乎它,我只管珍惜寶貴的生命時光,以合適的方法多做些對世界有益的事情,至於世界是否會接納我,是否會迎合我,那是世界的事,我已做好我該做的,也便足夠了。
很多時候,多想想生命中的許多變化,就會對個人得失看得越來越淡。畢竟,連我們那相伴一生的身體,也不是永恆之物。
最初我們只是一顆受精卵,在各種條件的組合之下發育成形,然後誕生。我們從一個小貓大的嬰兒,長成一個能夠獨立生活、承擔責任、組建家庭的大人,其間的變化不可謂不大。但是,在我們欣然接受這些有趣變化的同時,也必須接受一些沒那麼有趣的改變,比如身體的衰老、體力的下降、美麗的銷蝕等等。因為,我們的身體本質上跟房子、書桌一樣,都是因緣聚合之物,難免會隨著舊因緣的消散與新因緣的和合而發生改變。
矛盾的是,我們在瘋狂賺錢、抽煙、喝酒、狂歡的時候,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制造一些衰老的助緣,更沒意識到這會減少我們的生命時間。我們總是覺得自己能夠再多活個幾十年,但誰知道呢?所以我說,肉體是個巨大的謊言。建立在肉體上的美麗更是一個巨大的謊言,是一個能取悅他人與自己,也能引起欲望、嗔恨與紛爭的假象。
有一部電影裡描述了一個可笑但也可悲的故事,徵戰十年,屍橫遍野,不過是因為男人們想將女人的美麗據為己有。這是多麼荒唐的事情?但历史上這樣的事情卻很多,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這是為了甚麼?因為欲望與妄想蒙蔽了人們的眼睛,讓人看不清真相。
當你見到實相光明,消除了許多欲望與妄念之後,就會發現世上許許多多的概念,也不過是概念而已,是人為的標簽。真相遠比概念更加簡單。當你明白這一點的時候,就會發現,所有的得失都只是一場夢。你還會發現,自己光顧著做夢,反而忘記去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真正能創造價值的事情。有的時候,它甚至會成為你這輩子無法彌補的遺憾。
大部分人都習慣於忘記「變化」的存在,總是不能發現,整個世界都像夢境一樣變化多端。我們總以為這些多變的景致會是永恆,才會為得到而沾沾自喜,為失去而充滿憂傷,為未知而惴惴不安。當我們明白一切都猶如夢幻,還會有這麼多的在乎嗎?
生命像是一班無始無終的列車,你記不得自己甚麼時候上車,你只知道自己穿著甚麼樣的衣服,哪些人跟你聊過天,哪些人與你擦肩而過。你知道沿途有過一些甚麼樣的故事,但你難免忘卻。突然,某個時刻你累了,於是,死亡出現了。僅僅一個剎那,一切好像又從頭開始了。不過你不記得這是新的開始,你完全忘記曾經有過的另一段旅途,曾經穿過的另一件衣服,曾經遇到、記得、遺忘過的另一些人,曾經遭遇過、忘卻過的另一些事,你只當這就是唯一的開始。
這是佛家觀點中的生死輪回,它是活在藝術中的美,真正的輪回卻只有苦。但輪回真的存在嗎?或許它只是一種意象,或許真的存在。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不斷在經历著輪回:輕松快意的瞬間,是天人;仇恨憤怒的瞬間,是阿修羅;愚昧無知的瞬間,是畜生;痛苦不堪的瞬間,是地獄;充滿欲望的瞬間,是餓鬼;欲望與良知苦苦糾纏,便是人。
導致這情緒之輪回的原因,也是「因緣」嗎?可以這麼說,但它更緣於我們的壞記性。大部分人都習慣於忘記「變化」的存在,總是不能發現,整個世界都像夢境一樣變化多端。我們總以為這些多變的景致會是永恆,才會為得到而沾沾自喜,為失去而充滿憂傷,為未知而惴惴不安。當我們明白一切都猶如夢幻,還會有這麼多的在乎嗎?
閉上眼睛,回憶過往的許多夢境,想象自己還在夢中:那些或美妙、或可怖、可悽婉、或荒謬的夢們,難道不像電影那樣讓你回味無窮嗎?但是,你為何不貪戀夢的美妙,為何不為夢的悽婉而憂傷,為何不為夢的可怖而惶恐不已?因為你明白,夢中的得失,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假如你能進一步明白,現實也是一場以假亂真的夢,你就能活得非常自在。
我曾經修煉過一種「夢觀成就法」,它非常有趣且有效。修煉後,你會慢慢地掌握夢境的控制權。控制夢境的感覺非常美妙,因為你既是主角又是演員,既是參與者又是旁觀者,你會因此體驗到主宰心靈的快樂。當你體驗過這種快樂的時候,就會發現,外部世界帶來的所有快感,都比不上心靈的自主與自由。
舉個例子,在夢裡,你也許會遇見一個自己為之動心的人,並且毫無保留地奉上你的愛與真誠,因為你明知這是一場夢,無論失去還是得到都只是虛幻的存在,跟電影沒有任何區別,你只管全心全意地飾演那主角,不必在乎戀情的結果,這樣一來,你就會盡情享受戀愛的過程,微笑和眼淚都成了同一種詩意與浪漫;在夢裡,你也許會遇見一只可怕的猛獸,它的牙縫裡還塞著一些斷手殘肢,但是膽小的你竟不怕它,因為你知道,在夢裡,生死都是假象,你一邊逃跑,一邊尋找反擊的武器和機會,你撿到一支鋒利的矛,然後在它向你咬來的那個瞬間,準確而迅速地用矛貫穿它的頭顱,你成功地玩了一把心跳……
不計較結果,這就是夢境的好處。或許在被絕大多數人當作現實的這場夢裡,我們不會遇上猛獸,也不會飛上天空,但我們絕對可以像在夢裡那樣,把得失看得很淡。如何看淡?隨順因緣,不將閑事掛心頭,也就是放下一切。
有的男女戀人之間一聽到對方說「放下一切」,就覺得非常可怕。因為,他們衡量對方是否重視自己的標準,往往是看對方會不會因自己產生劇烈的情緒波動。這對嗎?當然不對,會因為你而產生一種強烈的情緒波動,這僅僅說明你能夠激起他的某種欲望,比如,情欲、占有欲、控制欲等等。真正的愛情是更加博大的。如果一個人真的愛你,他就會像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尊重和珍惜你,為了讓你幸福、快樂,他可以忽略自己的感受,甚至奉獻自己。真正的愛,是一種無我,它與宗教精神是非常相似的。
可惜,有的人總是執著於男女間的一種好感,總是想千方百計地留住它。有的人在不能占有傾慕對象的時候,不惜將其毀掉,也不願讓別人擁有她。比如,一個學生曾經告訴我,他們單位的一個人喜歡上同單位的一個女孩,但表白之後遭到了拒絕,於是有一天他強姦了那個女孩,還把她殺害了,埋屍於大樓頂層。那個學生問我,這是愛嗎?我告訴她,這絕對不是愛!世界上絕對沒有一種愛情,會讓人們去傷害自己所愛的人。這種所謂的「愛」,只是一種看起來很像愛情的欲望。好多人都把情欲當成了愛情,所以這世上才出現了好多以「愛」為名的兇手。正是因為好多人在能夠相愛的時候,卻不懂愛情,明白愛情的時候往往失去了愛的機會,所以,一些人在看破紅塵之後,才會將建立在某個人身上的愛情,轉化為一種以眾生為對象的大愛,一種與愛情非常相似的宗教精神。
諸如此類的誤解,在人生中還有好多,所以佛家認為,人類之所以痛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愚癡。因為愚癡,所以認假成真,執幻為實。把明明虛幻無常的東西看得非常實在,我們就會在它消亡時感到痛苦。這就像你明明不可能抓住掌心裡的水,卻不肯面對這一點,反而一直糾結於握拳的時間與方式,那又有甚麼真正的意義?當你明白,連生命都是一個巨大的幻覺時,對一切都會變得沒那麼在乎。
我們認為,生是生命的開始,死是生命的終結,但這並不是生命的真相。因緣是不斷流轉的,生命也是不斷流轉的。你一定見過孩子們在沙灘上砌出來的小城堡,它有固定不變的自性嗎?它是沙,是城堡,還是兩樣都是,抑或兩樣都不是?實際上,它只是一些元素聚合而成的一種現象,當舊因緣消散,新的因緣加入——比如海風和大浪的侵蝕——它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東西,它沒有不變的自性。人類也是如此,世界上所有的現象都是如此,包括生與死。生和死,意味著狀態的切換,意味著特徵更加明顯、更容易被肉眼和意識所捕捉的改變。改變,並不僅僅發生在生與死的瞬間,就像樓房會折舊一樣,人也不斷在衰老著,還有很多更細微的改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比如細胞的新陳代謝與想法的日新月異等等。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生命,其實只是一個巨大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