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來,看看你的生活

我想我們可以稍微停下來一會兒,看一下我們的生活。到目前為止,我們所做的一切無不是為了滿足自我,維護自我,這裡所說的「自我」意指我們對自己的定位,——從工作學習到談戀愛,我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是維護自我,甚至修習金剛乘佛法——如果你不能避免修道上的唯物的話——它們都無一幸免變成自我的玩具。

有時候看上去你好像是為了讓你別人滿意,好像你在為別人考慮,但這種讓別人滿意也只是為了避免因別人對我們不滿而可能對我們的自我造成傷害。不是嗎?

你在西餐廳優雅地吃一塊牛排,對面是你的約會對象,你用刀叉而不是用手,你小口啜酒而不是牛飲,即使你很渴,也很餓。想一下你為何這樣?你是為了避免被他,周圍用餐的人(甚至服務生)當做另類。你害怕被認為不優雅,你定位自己是某種女孩,也希望他這麼認為你,因此你必須這麼吃飯,喝酒,即使你非常不喜歡這樣。你還是要這樣。你懼怕不這樣做的後果。

我們都害怕被拋棄,你的存在需要他人的認可,贊賞,哪怕嘲弄也可以,無論如何,我們需要關註,只要我們被關註,即使是惡意的關註,甚至辱罵,我們的自我也會心滿意足,因為我們被關註了,我們只有存在才會被關註——這間接證明自我的存在,自我通過這些來增強自己的存在感。因為它並不存在,毫無本質,所以自我天生沒有安全感,它非常心虛。它需要不斷的獲取物質和精神之物來增加安全感。但事實上,不管我們擁有多少物質和精神之物,我們還是缺乏安全感。因為證明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存在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因此疲於奔命。

從我們出生伊始,我們就面臨各種教導,我們被告知,我們是誰,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要如何生存,以及我們應該成為甚麼人。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很聽話,我們一直遵循現有社會的規則,我們打領帶,我們夾公文包,我們上微博,我們擠地鐵,我們努力讓自己成為成功人士,我們一直不懷疑,我們周邊的人也從不懷疑。好像事情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但某一天,你可能會有點懷疑,這麼做對嗎?我為甚麼要這麼做?朝九晚五。娶妻生子,無可否認,我們所得到的所有教導都來自於書本學校,我們的父輩師長以及那些認為自己可以幫助我們的人,但他們不可能有超越這個系統的想法。我們被告知,我們必須擁有這些,以及那些。我們必須上名牌大學,找個好工作,娶妻生子,我們的人生價值就是如此。但這是否正確?是否真的可以讓我們快樂,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只是被要求這麼去做。

不管我們是希望擁有一臺最新款蘋果超薄電腦還是Pollini大衣,我們都不是為了不快樂。但我們擁有的越多,我們的快樂就越少。這相當諷刺。

當卡爾·本茨發明出世界上第一輛內燃機驅動三輪汽車,他的本意顯然是想造福人類。他顯然沒有預料到,在100多年後,每年全世界有幾百萬人死於車禍。當我們習慣於汽車出行,我們就不再習慣於使用雙腳。為了維持我們能夠繼續使用汽車,我們就不得不去做很多我們不想做的事。這樣我們就會很累。因為我們想要最新款的行動電話,想要維持我們體面的生活,我們之所以想要,是很多人告訴我們,這些是必須有的,你怎麼可以沒有這個?如果我們沒有,我們對自我的定位就會受到威脅。那些本應造福我們的發明,現在成為我們痛苦的很大因素。除了政治體系,我們的整套體系都是照搬西方。而西方的整套體系是完全建立在個人主義之上。換言之,建立在自我之上。

而在佛陀的教法裡,正好相反。佛教不認為滿足自我可以令我們快樂。它被視為痛苦之源。在西方體系中,只要你不把你的貪欲擴大到犯罪的程度,貪嗔癡都是被允許的。沒有人只是因為貪嗔癡而被捕。貪欲甚至被鼓吹,這套價值觀認為假如你沒有貪欲,你甚至無法發展。擁有越多的人被認為越成功。而成功人士則必然充滿貪欲。

現在,我要亮出我的觀點。我的觀點沿襲自佛陀以及我的根本上師們。我想任何人想要成為成功人士的目的肯定不是想要讓自己不快樂。沒有人會這麼幹。如果有人問:你為何要當公司的總裁?你會這樣說嗎?因為我希望自己不快樂。你不會給出這樣的答案。

但事實上,你就是不快樂。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讓自己快樂。但我們越來越不快樂了。這說明事情出了問題。問題出在整個體系上,記住,我們所推崇的整套價值觀是建立在個人主義之上。這表示,它是為了滿足自我而存在,他教導我們滿足自我即快樂。我們需要滿足自我,那是因為我們的自我必須以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我們必須以他人的關心,認可,贊嘆,甚至辱罵來感受「自我」的存在。而因此發展處一整套滿足自我的方法理論社會體系。而我們現有的整套西式價值觀經濟體系都是這些理論繁衍生息的後代。

我們接受了這樣的價值觀,我們就不覺得滿足自我有任何不對。所以我們就肆意滿足自我,我們不拒絕自我的任何要求,不管這個要求對別人是多麼不合理。我們購買輪回一百次也穿不完的衣服,我們存的錢夠我們幾十代人花的,我們購買整座小島,我們有很多房產,有五個行動電話,兩個女人,但我們還不知足,我們還想要更多,我們總認為下一個會讓我快樂。

我們必須知道的是,我們這麼做的同時,我們占據了太多資源,那些資源本可以讓那些食不果腹的人們過得很好。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不認為貪欲會帶給我們快樂,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貪欲,如果我們缺乏貪欲,我們事實上不需要太多東西,我們就不會那麼快淘汰我們的行動電話電腦,這樣城市周邊的垃圾場就不會那麼觸目驚心。就不會有人因為我們的需求而剝掉海豹的皮。就不會有貧窮。更糟的是,我們占有了這些資源之後並沒有比以前過的更好。西藏的佛教大師說:你有一頭牛就多一頭牛的煩惱。

也許有人會問,那麼我們如何發展經濟?如果我們都不想占有的話。事實上,我們真該想想我們為甚麼要發展經濟。我想我們發展經濟並非為了想讓自己變得很忙很不快樂。我們占有也只是為了快樂,但我們占有得越多卻發現快樂離我們越遠。

這種時候,我們總會很鬱悶。我們不去想是否一開始就出錯了。我們接受的整套價值觀都是錯的?我們的思維不敢觸及這個我們自己設立的第九區,我們會喊停。我們想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告慰自己其他人也過得很不快樂,我們因此原諒了自己的不快樂。不再繼續往下想。

我們不敢質疑我們這個星球沿襲了這麼多年被無數人認可的價值觀。因為結果太可怕了。假如我們的整套價值觀都是錯的,那一定不會有對的結果。必然的結果之一就是愈演愈烈的經濟危機。

請相信,我並不試圖推翻你的價值體系。但你可以對生活保留一點質疑。兩千五百年前,有個年輕人,他也有類似的迷惑,他質疑他已有的生活,他走出宮門,想去解決這些問題,最後,他成功了,他是釋迦牟尼。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