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學習佛法,首先要把「應無所住」的心生出來,不住於情,不住於愛。若住到情愛上就是無明,也就是生死。不住於情,不住於愛,不住於有,不住於空,這就是中道。不離有,不離空,也不是在情愛外再找一部份,而是將情愛轉變成真正般若智慧——這即是覺,否則即是迷。迷和覺只是一轉身的功失,所謂「回頭轉面」;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即此是也。
你若是恣情縱慾,隨著情愛愈跑愈遠,就會愈迷。若能回頭,即是涅盤,也就是彼岸。若不回頭,就會愈迷愈遠,愈迷愈深。但雖深遠,若能一轉身,這就是頓悟。頓悟就是覺,而覺就是佛。
你也許想:「我成佛就沒有工作做了,僅坐在那里等著人給我燒香叩頭,那沒什麽意思。」那你可再來做眾生啊!和眾生做朋友度眾生成佛。成佛雖說沒有意思,但他已斷除煩惱沒有憂愁。
昨天講個鬼,說他不願意做人:「我今做鬼三千秋,也無煩惱也無憂,生公叫我爲人去,只恐爲人不到頭。」鬼雖沒有煩惱和憂愁,但他屬陰,僅在晚間出現。而佛是屬陽,像太陽光。你自己作決定,是要做鬼或做佛。若願意做鬼,有情愛就不要緊。若想做佛,就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大師此時豁然大悟,大悟是徹始徹終,明白深般若的智慧,故知心生萬法,萬法唯心,一切萬法原是自性所現。
於是惠能就稟告五祖說:「我真沒想到,自性本是不垢不淨,本來就是清淨。」
這「清淨」是對「不清淨」而言的。此清淨是本體的樣子,因它沒有其他名稱可代表,故用「清淨」來代表。這個「清淨」和先從染污而後清淨不同;這個清淨是本來就清淨。
惠能又說:「我真想不到,自己的本性原是不生不滅的。」因爲眾生有所執著才有生有滅,若無所執著,生滅又從何生出呢?又滅到什麽地方去呢?生滅就沒有了。
惠能又說:「我真想不到,自性原是無欠無餘的,也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在佛的份上沒有添多一點點,在眾生份上也沒有減少一點點,但因眾生自己不認識,背覺合塵,所以本有的家珍不認識,乃舍本逐末,追求一切物質的享受,追求一切虛妄的快樂,追求一切假名假利。真是太笨太愚癡了,我現在才知道本性具足一切。
惠能又說:「一切的眾生顛顛倒倒,沒有定力,可是所有眾生自性,都是不動不搖,平等無分。」
惠能又說:「我真想不到,萬法原是從自性生出來的。以前我都想不到,可是現在竟然證得這種妙理,這真妙不可言!」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五祖大師聽六祖這樣一講,便知道六祖已經開悟而認識本來面目,已知自己的鼻孔是沖下還是沖上,已知胳臂沖下,指時是倒還是正。昨晚我問你們各位:「到底當這手向下指是倒,向上指是正?還是手向下指是正,向上指是倒?」沒有人知道這個道理,根本上沒有一個正或一個倒。六祖大師對這些問題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五祖大師亦知道他已明白這些道理,故在袈裟里就對惠能說:「若不認識自己的本心,學法是沒有益處的。」
有句話這樣的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你若把心認識了,大地的塵土都變成黃金,七寶莊嚴。你說:「我看不是如此啊!」當然啦!因你沒認識本心嘛!好像戴紅色的眼鏡,看人就是紅色。戴綠色眼鏡,看一切則是綠色。因你沒有認識這個心,所以看大地都是土。就因你心里的塵土太多了——即是妄想雜念。若沒有妄想雜念,這世界也就沒有塵土了。
若認識自己的本心是個什麽樣子,看見自己本性是什麽顏色,是青黃赤白黑呢?還是長短方圓?說有一個樣子,這是比喻,根本沒有一個樣子,但要認識它才知道,若不認識是不能亂講的。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就是大丈夫,天上的導師,人間的導師,也就是佛了。我們現在若能認識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是佛。因眾生本來是佛,佛也本來是眾生,所以我們都有成佛的機會。若未識本心,見自本性,那還要多多地研究佛法。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雲。汝爲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
在半夜三更天,六祖大師得五祖傳授以心印心的妙法,在內無心知,外無人知,乃至鬼神也不知道。就把頓教法門和衣缽(袈裟及乞食的缽)傳給六祖,說:「你現在就是第六代祖師。」
學佛法是要認真、腳踏實地去學習,不是學口頭禪,只學會講經、說法,花言巧辯。說沒有真也沒有假,這才是中道了義;學口頭禪,一點實在的功失也沒有,或者總想爭第一,嫉妒障礙,那就得不到作第六代祖師。好像神秀的黨徒,把他捧得高高的,以爲第六代祖師定能到手,所以預備他的心腹黨徒各處探消息。若五祖大師把衣缽傳給某一個人,先把他殺了。卻不知五祖是個明眼的善知識,知他有這一種心,故秘密傳法給六祖。爲何傳法給六祖惠能呢?因爲他是實實在在地行菩薩道,舂米給大家吃,幫大家用功辦道修行。像我們這里在廚房里做事的人,就是行菩薩道,做很好的飯給大家吃。可是我吃了,也不知是好還是不好,因爲我沒時間研究吃的問題。行菩薩道,就是在任何場合來幫助人,不要障礙人,所謂:「君子有成人之美。」像現在有幾個人要出家,我問是否有人反對?結果沒有人反對。這就是成人之美,不反對人出家,誰出家我都贊成。爲什麽我反對呢?因我怕麻煩,所以反對,若我收些不好的徒弟,連我都沒面子。
惠能在晚間沒人知曉的情形下,很容易地得到六祖位,所以沒有人反對。五祖也不問:「你們大家是贊成還是反對?」這只要五祖許可就行了。
五祖訓誨惠能說:「你要好好保護衣缽,這是由釋迦牟尼佛一代代相傳下來的。你到世間要廣度一切有情的眾生,而將佛法流布至盡未來際,無令斷絕啊!」當五祖說這句「無令斷絕」時,我相信五祖大師很悲哀擔心,恐怕要哭了。爲什麽我知道呢?因爲二祖臨被殺時,他曾說:「到第四代時,楞伽經都變成名相了,沒有人懂。」現在五祖大師說「無令斷絕」,必定有無窮的感慨而說:「你要小心!要註意!不要馬馬虎虎,不當一回事。這是特別重要,不要讓它斷絕了。現在爲你說一首偈頌:
「有情來下種」:情就是慈悲,因爲我有一種慈悲心的感情來種下種子,就是我把佛法傳授給你。
「因地果還生」:因爲我傳法給你,好像將種子種到地下,那麽果就會生出來。
「無情亦無種」:若沒人傳法給你,那也就沒有菩提的種子。
「無性亦無生」:沒有性也就沒有生了。
這是一種講法,另一講法如下:
「有情來下種」:「情」就是一種感情或情愛,因爲有情愛才種下種子,好像這一班學佛法的人,不是親戚就是朋友,親戚就有親戚的情感,朋友就有朋友的情感。因有一點情感,故大家一起來學佛法。
「因地果還生」:因有這種情感,故種下菩提種子,但先要有地,有個地方才會結果,生出菩提的果。
「無情亦無種」:如果誰也不知有這個道場,那就沒有人來學佛法了。
「無性亦無生」:若沒有佛性,那就不會成佛了。
這偈頌有很多講法,只要合乎法,怎樣講都可以的。
祖複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爲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爲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