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之人,自以爲聰明,所作所爲神不知鬼不覺,但卻不知因果絲毫不爽,自己所做的一切,早晚都要爲它付出代價。
在佛教看來,世間行爲有兩種:一是高尚的,一是卑劣的。若行持高尚的行爲,今生快樂,來世也會快樂;若行持卑劣的行爲,今生痛苦,來世也會痛苦。
爲甚麼會這樣呢?這就是因果規律。所以,重視因果對每個人來說極爲重要。
印光大師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江南有一對雙胞胎,相貌聲音都一樣,從小到大形影不離,而且皆已娶妻生子。
31歲那年,兄弟兩人去趕考,途中投宿到一家旅店。店里有一美麗的寡婦,先是勾引老大,老大嚴肅地拒絕了,並告誡老二要當心女色。老二口頭答應,私下卻和她發生了關系,事後約定考中必來迎娶。
放榜時,老大高中,老二落選。老二又騙這女人說:「等我上京考取後再來娶你。」還說自己路費不夠,此女遂將積蓄全部贈與他。
沒想到,老二一走就杳無音信,女人日思夜盼,最終抑鬱成疾。她始終以爲這雙胞胎是一個人,於是給老大修書一封,之後便撒手人寰了。老大收到信追問,老二這才承認。
第二年,老二的兒子突然暴病而亡,他也因傷心過度,雙目失明,沒多久就死了。而老大由於德行不虧,一輩子榮華富貴,子孫滿堂。
從這個故事也可看出:若貪執美色,喪失自己的道德,且不說來世的果報如何,今生中就會感召各種不悅意。
或許有人提出質疑:「那爲甚麼某人今生中作惡多端、行爲不軌,現在卻過得如此快樂?」
實際上,這只是惡報尚未成熟的暫時現象,不會持續恆久的。就如同已服下了毒藥的人,在毒性沒有發作前,有時甚至會感覺極舒服,但過不了多久,必定會有性命之憂。
讀者迴響:
致青春之後,大家都在談論所謂的青春,但這本書告訴我們青春是殘酷的。
特別好的書,帶我們在茫然中走出迷霧,找到生命的方向。值得去花時間認真去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