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4)

2、無緣殊勝

所謂無緣,就是空性之義。我知道,絕大多數人還沒有證悟空性,即便如此,也不用著急,只要能修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妄想證悟有如蒸沙成飯。就像在春天播種,就很容易長出莊稼;而在冬天撒種,則因爲機緣不成熟,再努力也是徒勞無功一樣。在所有的條件成熟以後,一切願望都會瓜熟蒂落的。

佛經對無緣殊勝的要求是,在不離空性境界的同時,去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例如,放生的時候,應了知放生者(自己)、所放生命和放生行爲都是無有自性、如夢如幻的,亦即做到三輪清淨(或稱三輪體空),這就是無緣殊勝。

在沒有證悟空性時,真正的「無緣」是無法達到的。這時,我們可以按「相似的無緣」來行持,它比較接近無緣,卻不是真實的無緣。比如:我們將中觀的思維方法學好後,就能深刻體會到,一切法都是顯而無自性,是如夢如幻的。但這只是字面上的了解,而並非真實的證悟。仍以放生爲例,最好在放生的同時,至少也應在放生完畢回向的時候,能以中觀理論來抉擇三輪的無實空性,這樣的抉擇就叫「相似的三輪體空」。這雖然不是真實的三輪體空,但已經比較接近於真實,可以作爲初期的三輪體空來行持。

以上介紹了相似的無緣與真實的無緣。真實的無緣是指登地的菩薩在證悟空性後,於不離空性境界的狀態下行持六度萬行。因爲菩薩已經證悟了一切現象都如夢如幻,故而沒有任何執著。但是,沒有證悟的人最多只能做到相似的三輪體空。如果不懂中觀,那麽就連相似的三輪體空也無法做到。如果相似的無緣與真實的無緣都做不到,「無緣」之說又從何談起呢?

針對這種人,佛陀也爲他們指明了一條路:佛經中講,在行善時,雖然不能做到「無緣」,但也要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去做。所謂的「一心一意」,是指在行善時,不但身體要認真去做,內心也要如理如法地發心、回向,認真謹慎地觀想、作意,這可以算是「無緣」的最低限度。如果身體在行善,心里卻在胡思亂想,就只是表面上的善事,作表面善事是勞而無功的。所以,大家應當對此加以重視。

如果要解脫,必須證悟空性,無論困難有多大,都一定要知難而上,這是最後沖刺的一關。早期要過的關是出離心和菩提心,在出離心和菩提心完全具足以後,還要過證悟空性這一關。即使已經圓滿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離解脫就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我們最終必須證悟空性。

在沒有證悟之前的「無緣殊勝」,就是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認認真真、心不散亂、如理如法地去行持。雖然現在做到無緣殊勝有一定難度,但如果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證悟空性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因爲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是互相觀待的。也就是說,如果證悟了空性,出離心和菩提心就能自然而然地生起;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也就唾手可得了。

3、回向殊勝

回向的含義是甚麼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卻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他卻舍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這就是回向的內涵。

回向有兩種,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無毒的回向。所謂「有毒的回向」,就是有執著的回向。《般若波羅密多經》里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像有毒的食品。雖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有執著的、不是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也會帶來一些臨時性的善報,但因爲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終脫離輪回的痛苦,反而會引發眾多苦受。

無毒的回向是指無執著的回向、無緣的回向,也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無毒的回向又分爲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回向,二是相似的無毒回向。所謂「真實的無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回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回向,這種回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懺悔文》里所講的方法,真心誠意地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這種回向,就是相似的無毒回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回向,卻可以代替無毒回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回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回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回向。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爲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回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爲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念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回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回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回向。因爲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甚麼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發嗔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嗔恨心。生起嚴重的嗔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第二、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燿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三、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回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爲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回向。凡是以貪嗔癡爲根本的回向,都叫顛倒回向。這樣回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他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回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嗔恨心,它能毀壞難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回向,特別是在爲菩提而回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計算機中保存文件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回向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爲一切眾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爲一切眾生而回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回向卻是爲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爲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回向;也不能爲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爲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這是最殊勝的回向。這樣回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爲善根已經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回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爲前提,於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回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爲依托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如看到佛像、佛塔時,於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回向而是發願。回向和發願的差別在於有無行善,有無所回向的善業。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註意的事項:

第一、作爲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回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爲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眾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當然,因爲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爲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爲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決不故意傷害眾生的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修學大乘佛法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盡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並將其作爲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鬥方向。

image

第二、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回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而是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爲眾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眾生的人),成爲度化眾生的人。」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回向,就是大乘菩薩的回向。

回向可以比喻爲,一個人舍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那麽,在回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回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越有可能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回向。

回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回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的回向,念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但值得註意的是,發願文、回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系。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回向文呢?如果自己發心清淨,此清淨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們寫的回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高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念誦這種回向發願文。

無垢光尊者講過,所有的善業,無論大小,都不能離開這三個框架,都要框於此三殊勝中間。如果不離開三殊勝,則所做的一切善業皆爲解脫道;如果離開這三種殊勝,即使表面上再偉大、再深廣,也不是解脫道。所以,這三個殊勝非常重要。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雖然目前很難做到無緣殊勝,但也可以暫時以相似的無緣殊勝來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發心與回向殊勝,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爲基礎。正如體育運動員爲了取得異於常人的成績,就要提前鍛煉一樣,要發如此偉大的誓願,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沒有修行,就不可能發此大願。希望每一個修行人都能重視、實踐這三個殊勝,尤其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至於其他的修法,在將基礎打牢以後再修也不遲。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