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民眾的宗教信仰呈現出一種明顯的不同特徵,它既是精神的,又與實際生活密不可分。西藏的佛教信眾會在各自的生活中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還有金錢進行宗教活動,比如轉山、轉湖,進寺廟朝覲,參加法會,磕長頭,拿出財物做布施等等。而據了解,這其中的很多活動實踐起來都不太簡單。
轉寺廟可能路程相對比較短,但是,也有的人會從一兩百公里遠的地方趕赴某一特定的寺廟轉經。而轉山、轉湖則明顯是活動量更大的事情,特別是像岡仁布齊、瑪旁雍錯那些著名的神山聖湖,路途遙遠,活動範圍相當廣闊,轉一圈,甚至每走三步匍匐一次的磕長頭,耗時都要用月或者年來計算。
當然,隨著現代化的腳步走進西藏,更多的年輕一些的人會選擇方便的交通工具趕到寺廟朝拜。但是,在廣袤的西藏大地上,那種滿身塵土、背著挎包、手持轉經筒,用行走的方式轉圈朝聖的老人仍然不在少數。在日複一日進行這樣的活動時,幾乎可以說,老一輩的西藏人中,有很多人一生相當多的時間都在朝拜的路上度過,都奉獻給了信仰。
這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仰方式很不同,後者的信眾只是在禮拜日集會禮拜,或者在有需要的時候到教堂找牧師。信仰在信徒心中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生活的維度,是爲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最棘手最困難的問題而存在。在世俗生活的物質層面影嚮是有限的,人們可以通過種種形式「與上帝聯系」,卻不意味著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精力來「從事」宗教。真正在這件事情上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的是修士、修女、牧師等神職人員。
所以,有學者認爲,說到西藏宗教在當地社會中的影嚮和作用,其實它對經濟的影嚮是一種負相關,因爲它將經濟活動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人,牢牢捆縛在一件沒有多少實際效益的事情上。但是,這個問題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讀:正是由於西藏「獨特的宗教氛圍濃厚的人文環境」(西藏社科院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王代遠語)造就了它對於外界得天獨厚的吸引力,從而帶動了這個地區旅游業的持續升溫。
另外,西藏人之信仰藏傳佛教,似乎有一種不求甚解的傾向。對於許多西藏人而言,他們對佛、菩薩、佛弟子(喇嘛)等的敬仰和崇信好像並不需要更多的解釋,也不需要對這個信仰本身有多麽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們純粹自然地從傳統和周圍環境(首先是家庭環境)中繼承了這種信仰,更多的是沿襲了一種習慣的生活方式。一些信仰佛教的大學生在回答爲何有此信仰時,占多數的回答是受家庭影嚮。
今天,問一個西藏人任何關於佛教義理的東西,他多半無法回答,並往往流露出困惑的神色。藏語中間有很多宗教方面的專門語匯,這些東西作爲西藏人是心知肚明的,不需要解釋,而一旦請求他們將之譯成漢語,往往就遇到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困難。可能因爲藏文的創造也與當地的宗教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與一個人談論他的宗教信仰,多少是在挑戰人與人之間言談的邊界。
總的來說,提及宗教信仰方面的話題,一個西藏人可能會告訴你,他認爲信仰佛教是好的,因爲這樣一來人的心地或精神狀態會比較好,或者生活會比較好等等。而如果同樣是佛教徒,會更容易與西藏人建立信任,以及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如今,寺廟是藏族同胞宗教活動的中心。信仰這件事情在他們中間似乎也分出了不同的層次。穿著傳統藏裝的中老年人占據大多數(其中尤以年長的女性居多),他們的信仰非常虔誠、樸實,往往提著酥油,拿著兌好的零錢挨個爲佛像前的油燈添油、布施,口中不停地念著祈禱詞,一個佛殿都不落下。面對外來的游客,這些老人總是非常友好,會對迎面而過的人主動報以友好的微笑或者說出祝福語「紮西德勒」。因爲寺廟對於他們而言是神聖莊嚴的所在,朝佛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而那些著裝現代的年紀稍輕的人群(這部分已經改穿普通休閑裝的人中男女具有,大約又以男士居多)相對少見一些,他們由於平時忙於工作,只有休息日才能去寺廟。這些人中有的會將朝佛這種宗教活動當做是一次家庭出游的機會,集休閑娛樂和健身運動於一體。他們仍然堅持著這份信仰,但是理解的層面已經透露出更多的時代色彩。
對於年紀再小一點的新生代而言,宗教信仰除了繼承之外,有了更多選擇的空間。因爲他們的父母作爲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相較於祖輩更寬容也更自由。僧人的社會地位依然崇高,一個家庭里如有人能入寺爲僧也還是一件很榮燿的事情。但是,人們已經開始看到世界文化多元的現實和五彩繽紛的市井樣態,於是尊重個人選擇自由的觀念也慢慢在樹立。
家鄉在日喀則,如今在拉薩工作生活的旺姆女士告訴記者,對於子女的宗教信仰,她更多的是順其自然。當然還是先讓孩子們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然後到一定年齡,看個人志趣愛好來進行人生選擇,宗教信仰是選項之一,但前提一定是自己覺得合適才行。
作者: 柳日
來自:中國西藏網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