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
有一次,一位居士來拜訪阿姜 查,並問他,誰是阿姜 查。阿姜 查看這個人在性靈上的開拓還不是很高,於是便指著自己說:「這個,這個就是阿姜 查。」
又有一次,另一個人問阿姜 查同樣的問題,但是,這次阿姜 查看問問題的人對法的理解能力較高,所以阿姜 查便回答他說:「阿姜 查?沒有阿姜 查!」
《序言》
當有人跟阿姜 查說,他們發現要在社會中修行是件不可能的事時,阿姜 查會告訴他們說:「如果我同一枝燒熱的棍子刺在你的胸口上,你會說雖然你很痛苦,但是,因為你身在社會中,所以無法逃脫嗎?」阿姜 查回答所提出的與佛陀的毒箭之喻並無兩樣。佛陀說,曾有一人被一枝箭射傷,他非得等到他對箭、弓和射手的問題都得到回答,否則絶不讓任何人將箭拔出。問題是,在他的問題仍未被完全解答前,他大概已經死了。這位受傷的人應明白,他身受重傷,而且瀕臨死亡,應該馬上做處理才是。
阿姜 查在他的教導中一再地強調這點:痛苦,就要馬上解決!他不會花太多時間談論平靜、智慧或涅槃的境界,相反地,他強調持續不斷地修行,覺知身心當下的狀況,學習如何單純地觀照和放下。他說,禪坐,並不是 要得,而是要捨。即使問他透過修行便可達到的平靜,他會反倒回答我們應先除去煩惱,因為,就如他所言,平靜便是煩惱的止熄。
這本語錄不僅對苦和禪修做了省思,同時也帶給我們一些深入無常、戒德和無我等等的內觀。我們希望讀者能將這本小冊子當做靜思時的伙伴和「善知識」,並且對時常說:「我總是說要增長、要捨棄,但是,實際上,根本『沒有東西』可以增長,『沒有東西』可以捨棄啊!」的「何來阿姜 查」得以一瞥。
《生與死》
《OO一》良好的修行是要非常誠懇地問自己:「我是為什麼而生的?」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要好好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OO二》我們的生和死是一體兩面的事,不能有此而無彼。可笑的是,面對死亡,人們是如何的傷心悲痛,對於出生卻是何等歡欣快樂,這是愚痴的。我認為,如果你真的要哭,最好是在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哭,為根源而哭,因為,如果沒有生,就不會有死,這點你能瞭解嗎?
《OO三》住在人腹裡的那種情形你想人們會喜歡嗎?那有多難受啊!光在茅蓬待上一整天就已經很困難的了;關上所有的門窗,就已很難呼吸了,怎還可能在一個人的腹裡待上九個月呢?然而,你竟還想投胎!你知道那裡一點也不舒服,卻仍願意頭鑽進去,將自己的脖子送進圈套裡去。
《OO四》我們是為什麼而生的?我們是為了不要再生而生。
《身體》
《O一一》假如身體可以說話,它會日以繼夜地告訴我們:「你不是我的主人,知道嗎?!」事實上它一直在告訴我們,不過那是法的語言,所以我們無法瞭解。
《O一二》諸行(和合事物、有為法)都不屬於我們,它們會隨順自己的自然法則。我們對身體的現象一點辦法也沒有,我們可以使它們漂亮一點,暫時看起來動人且潔淨,如同抺口紅、留纖長指甲的少女一樣。可是,一旦上了年紀時,任何人都一樣。這就是身體的現象,我們無法使它做任何改變。但是,我們所能提昇和美化的,就是這顆心。
《O一三》假如身體真的屬於我們的話,它就會聽從我們的命令。如果我們說:「不能老」或「我禁止你生病」,它會聽從我們嗎?不會的,它不聽從任何警告。我們只是租了這棟「房子」,不是擁有它。如果我們認為它屬於我們,當我們必須捨離它時,就會痛苦。但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恆常自我的東西存在,沒有任何我們可以把持而不會變遷或堅固的東西。
《呼吸》
《O一四》有些人從出生到死亡,從來沒有一次覺察到自己的呼吸在他們的身體裡進出。他們活得跟自己如此地遙遠。
《O一五》時間就是我們當下的呼吸。
《O一六》你說你太忙沒時間禪坐,那你有時間呼吸嗎?禪坐就是你的呼吸,為什麼你有時間呼吸而沒時間禪坐呢?呼吸對人們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視法的修習對你的生命而言,非常重要的話,那麼,你就會覺得呼吸和修習法是同等重要的。
《法》
《O一七》什麼是法?無一不是。
《O一八》佛法如何教示正確的生活方式呢?它告訴我們如何生活。「法」有許多示現的方式──在石頭、在樹木,甚至就在你面前。它是一種非語言文字的教導。因此,靜下你的心來,學習如何觀察,你會發現,此時此地,一切的佛法一直顯現著,而你,何時、何地才要開始觀察呢?
《O一九》首先,你會以你的思想來理解「法」。如果你開始瞭解「法」,就會去實踐「法」;如果你實踐「法」,就會開始見到「法」;而當你見到「法」時,你就是「法」了;而且,你已擁有佛陀的喜悅。
《心》
《O三O》只有一部書值得一讀,那就是──心。
《O三一》佛陀教導我們,在我們的修行中,無論是什麼東西使心憂慮不安,就趕它回家。是煩惱在憂慮,而不是心!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心和煩惱到底是什麼。只要是我們所不悅的,我們就不想和它有任何瓜葛。我們的生活方式並不難,難是難在於不滿足、不妥協。我們的煩惱才是真正的障礙。
《O三二》假如你的心是愉悅的,那麼你在任何地方都會是快樂的。當智慧在你的內心中覺醒時,不論你看哪裏,都會見到真理。真理就是如此,就像當你學會了如何讀書時,不論你走到哪兒,都一樣可以讀書。
《無常》
《O四五》諸行(和合事物)是透過無常變遷而存在的,怎樣也阻止不了它。只要想一想:你能只呼出而不吸入嗎?這樣感覺好嗎?抑或你只吸進而不呼出?我們希望事物都恆常不變,可是那是沒辦法的,也絶對不可能。一旦吸進之後,就必須呼出,這是很自然的,不是嗎?出生以後,我們會衰老,然後死亡,這是非常自然與平常的。這是因為和合事物(諸行)履行了它們的職責,也因為呼吸如此地交替,所以人類到今天仍然存在著。
《O四六》如果你明白,一切事物都是無常時,你的思想就會逐漸地釋懷,你就不需想得太多了。不論任何念頭何時生起,你只需説:「噢,又來了一個」如此而已!
《O四七》任何忽略無常的言論,絶非聖者的言語。
《業》
《O五三》當那些不瞭解「法」的人做不良的行為時,他們會四處張望,確定沒有人在看。可是,我們的業,卻不時地在看著我們,我們從不曾真正地逃脫過任何事物。
《O五四》善行帶來善果,惡行帶來惡果,不要期待天神來幫助你,或天使和護法來保護你,或黃道吉日的協助。這些都不是真的,不要去相信它們。如果你相信它們的話,你就會痛苦。你將永遠在期待好日子、好月份、好年頭、天使或護法神,如此一來,你只會受苦而已。往你的行為和言語裏看,往自己的「業」裡看。為善,會帶來善;為惡,就會帶來惡。
《O五五》透過正確的修行,會使你的舊「業」殆盡。了知事物是如何生起和消逝的,你便能夠保持覺醒,讓它們隨自己的過程運行。譬如有兩株樹:如果你只替其中的一株下肥和澆水,而沒有照顧另外一株的話,哪一株會成長,哪一株會乾枯,是毫無疑問的。
《禪坐修習》
《O五八》如果你想等待未來佛,那就別修行。當他來到時,你大概得待到那時候與他見面吧!
《O五九》我曾聽到別人說:「啊!今年對我不利。」「為什麼呢?」「因為我整年臥病在床,根本沒辦法修行。」啊!如果他們臨死的時候都不修行,他們何時可以修行呢?當他們康復時,你想他們何時可以修行呢?你想他們會修行嗎?才怪!他們只會耽溺在愉悅之中。如果他們痛苦,他們仍然不修行,而且迷失在其中。我不知道人們哪時候才會想要去修行。
《O六O》我已經將寺裏的規矩定立下來了。別去違反現存的規矩,任何違犯的人,都不是一個帶有真正動機要來修行的人。這樣的人還希望要見著什麼?如果他不修行,縱使他就睡在我旁邊,他看不到我;縱使他就睡在佛陀身邊,也看不到佛陀。
《無我》
《O九三》一位虔誠的年老婦女從鄰省出發,開始她的朝聖之旅。他跟阿姜 查說,她只能停留短暫的時間,她必須回去照顧她的孫子;此外,因為她已經是位年老的婦女,所以她請問阿姜 查,是否可以給她做個簡短的開示。於是,阿姜 查便非常強硬地答道:「嘿,聽著!當下沒有任何人存在,如此而已!沒有主人、沒有人年老、沒有人年輕、沒有人可以好或壞、虛弱或強壯,如此而已──只是自然的種種元素在運行罷了,一切皆空。沒有人生,也沒有人死!那些說生說死的人,是在說無知的童言。在心的語言裡,法的語言裡,沒有生和死這檔事。」
《O九四》教法的實際基礎,就是視自我為空的。可是,有人學習「法」,卻是來增長他們的我見,所以他們才不想去經驗痛苦和困難,而希望一切都舒舒適適的。他們也許會想要超越苦,可是,如果還有一個自我存在的話,他們何時才辦得到呢?
《O九五》一旦你瞭解之後,一切就會迎刄而解了,而且既單純又直接。當快樂生起時,理解它們是空的;當不快樂生起時,視它們是非你所有的、會消逝離去的。不要和它們有牽連,認為它們就是你,抑或視你自己為它們的主人。你認為木瓜樹是你的,那麼,當它被砍下來時,為何你不會覺得被傷害了呢?如果你能明瞭這點,心就會平衡。一旦心平衡時,這就是正確之道──佛陀的正確教法,也就是導致解脫的教法。
《平靜》
《O九九》問:什麼是平靜?
答:什麼是煩惱?平靜就是煩惱止熄。
《一OO》平靜是在我們內心裡的煩惱和痛苦中找到的,而不是在森林或山頂,更不是經由老師的傳授。在你經驗苦的地方,一樣可以從苦中找到自在(解脫)。試圖逃避苦,實際上是在朝向苦。
《一O一》如果你放下一點點,就會擁有些微的平靜;如果你放下的很多,就會擁有很多平靜;如果你完全放下,你就會擁有完整的平靜。
《苦》
《一O九》苦有兩種:導致更痛苦的苦和導致苦止熄的苦。前者是執著片刻的快樂和厭惡不快樂的苦──人類日復一日不斷地掙扎。後者是來自自己全然地去經驗不斷變遷的經驗──快樂、痛苦、愉悅和瞋怒的苦──沒有恐懼或退失。我們所經驗的苦,會導致內心的無畏和平靜。
《一一O》我們想走易行道,可是,如果沒有苦,就不會有智慧啊!要等到智慧成熟,你在修行中至少要痛苦三次。
《一一一》我們不是為了吃得好、睡得好,養尊處優而出家,而是為了認識苦:
──如何接受它……
──如何去除它……
──如何不造作它。
因此,別去做會造成苦的事,例如:沈溺在貪之中,否則它永遠不會離開你。
《老師》
《一二五》你是你自己的老師,尋找老師是無法解決你自己的問題。審視你自己去尋真理──真理在裡面而不在外面。認識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一二六》我有一位老師吃東西非常快,吃飯時還弄出很大的聲音來,然而,他卻叫我們要慢慢地,正念地吃。我通常會觀察他而且非常的生氣。我痛苦,而他卻不然!我看的是外表。後來,我才學習到:有些人車開得非常快,但卻很小心;有些人開得很慢,卻常發生車禍。不要去執著條規和外相。如果你最多以百分之十的時間來看他人,而以百分之九十的時間來看自己,你的修行還算可以。
《一二七》徒弟是很難教的。有些知道卻不去實踐,有些不知道也不會設法去理解,對他們我真不知該怎麼辦。為何人們會有這種心態呢?愚癡不好,可是,縱使告訴他們,他們仍然聽不進去。在他們的修行中,充滿了疑惑,而且總是在懷疑。他們想要達到涅槃,卻不想實踐「道」,真令人困擾。當我叫他們禪坐時,他們害怕,如果不是害怕的話,就只會打瞌睡。絶大部份,他們都喜歡做我不教他們的事;這就是身為一位老師的痛楚。
《領悟與智慧》
《一三六》除了你自己的領悟外,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東西可以使你解脫。
《一三七》一個狂人和一位阿羅漢二者皆例嘴而笑,但是,阿羅漢知道為什麼,而狂人卻不知道。
《一三八》一個聰明的人看他人,是以智慧來看,而非愚癡。如果我們以智慧來看,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可是,如果我們以愚癡來看的話,我們只會找到他人的過失。
《戒德》
《一四四》小心,仔細地觀察我們的戒。戒,就是慚愧心。我們所感到疑惑的,就不該去做或說,這就是戒。所謂清淨,就是超越一切的疑惑。
《一四五》修行有兩種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以戒德、戒律的增長構成基礎,目地是為了將快樂、和諧帶入人們中。第二個層次是以解脫為唯一目標的法的修習。這種解脫是智慧與慈悲的根源,也是佛陀教法的真實動機。明瞭這兩層次才是真正的修行基礎。
《一四六》戒,是在我們內心裡增長的「法」的父母,它也提供了心一個正確的培養和導引。
《雜品》
《一五四》阿姜 查有一位弟子的膝蓋有問題,只能透過外科手術來矯正。雖然醫生保證他的膝蓋幾個星期就能痊癒,但是,幾個月過後,卻仍然沒有完全痊癒。當他再次見到阿姜 查時,他對阿姜 查抱怨說:「他們說不需要這麼久的,所以不應該如此才對呀!」阿姜 查於是笑著說:「如果不應該如此的話,就不會如此啊!」
《一五五》如果有人給你一條既大又黃,又甜又香的香蕉,可是,卻是有毒的,你會去吃它嗎?不會,那麼,當佛陀告訴我們感官的快樂是有「毒」的時,我們為何還去「吃」它呢?
《一五六》徹見你的煩惱吧!。認識它如認識一條有毒的眼鏡蛇。因為你知道眼鏡蛇會致你於死地,所以你不會去抓牠。去徹見有害事物的害處,及有益的事物的益處。
《邀請》
我曾說過的一切到現在,不過是文字罷了。當人們來見我時,我必須說些話,但是,這些最好不要說的太多。你們最好開始修行,不要遲疑。我就像一位邀請你到某地方去的好友。不要躊躇,只要繼續前進,你是不會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