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遇到一個大問題時,你變得相當嚴肅,但你不明白向來你都在制造問題。如果是較小的問題,你想,喔,沒關系的,這很容易處理。甚至在你知道該如何應付之前,你已經這麼想著。
幾天前,立發禪師(鈴木禪師晚年禪中心的指導教師之一,以嚴格著稱)說:「一頭老虎以全副的力量來抓一只老鼠。」老虎從不輕忽或藐視任何一個小動物,它攫取一只老鼠,和它撲抓並啖噬一頭母牛的方式是一糢一樣的。然而,雖然你有許多問題,但你以為它們微小而無足輕重,所以不認為有必要去精進努力,改變自己。
那也是為數眾多的國家處理國際間種種問題的方式:「這只是一個小問題。只要我們不違背國際公約,就無妨;只要我們不使用核子武器,我們便能開戰。「但是那樣的小型戰鬥,終究會演變成大規糢的戰爭。因此,即使你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微不足道,除非你知道如何解決,否則,日後你將會遭遇很大的困難。這是業力的律則。業力從微小的事情開始,若輕忽它們,將使惡業加速推進。
最近我讀了一些佛陀對「道」的開示,(《佛遺教經》:「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峰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人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諸比丘,當收受飲水供養時,你應當約束諸多欲望,接受供養,如同接受良藥。不要根據個人的好惡來接納或拒絕。只以此來支撐你的色身,避免饑渴。如同蜜蜂採花蜜一般,只取其味,不損壞其顏色和香氣。所以,諸比丘亦然。你可以接受足夠的供養,以消除憂惱,切勿要求過多,損害施主的善心。如有智者,先衡量多霧的負重能力,不超重負載而使它們消耗衰竭。
你應約束諸多欲望,這不是指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欲望,它指的是超越欲望。減少欲望,意味著不把我們的專註力分割給眾多的事情。以一心、真心來從事——那是「少欲」之意。
「當收受飲水供養時,接受它如同接受良藥。」意思是你專一致志,用全身心收受供養物,沒有「你」和「食物」的二元對立觀念。所以,我們「接收」或「接受」食物,而不是說我們「拿取」食物。「拿取」是較為二元性的,「接受」則是一個比較完整、完全地動作。你也許認為「去拿」比「去接受」來的完整。但是根據佛陀的教示,「去抓取」或「去拿」並沒有包含完全地接納。因為他是二元對立的,你將制造業力。你或希望去抓取它,因為其他人也想要抓取它,所以你必須動作快些!但是,當你接收時,你已經擁有它了,而如果你以極大地欣賞來接受它——非常感謝你——那便是佛陀所教的「約束你的諸多欲望」的真正行為。
「不要根據你個人的好惡來接納或拒絕它們」,再次的,以個人好惡的方式來接納或拒絕是二元性的。這類的教導,不是說要你去控制欲望。若你要掌控欲望,你會於限制的程度或食物的多少而掙紮著,你將制造一個接一個叢生的問題。你甚至會找一些借口來獲取更多食物,然後你會失去方向。
「只以此來支撐你的色身,避免饑渴」,如果你知道如何修習禪坐,你將知道攝取多少食物,因而不會有吃得太多或吃得太少的問題。
「如同蜜蜂採花蜜一般,只取其味,不損壞其顏色和香氣。」這是一個著名的比喻,若我們採蜜只是因為花的美麗或芳香,我們便錯失了它真正的蜜味。當你觀照自己和花朵,你能夠對花本身有一直接的感受,並能品嘗其味。常常我們不是很註意。我們也許會摧毀一朵花,或執著於某一特別的花朵。如果我們太過黏著,最後這株花將會死亡。花朵產生花蜜的目的是要邀請蜜蜂的到來,以幫助植物的繁衍。所以,必須要了知我們究竟是像蜜蜂還是像其他之物。當我們覺察到自己有時候所制造出的困難障礙,我們可以小心翼翼地將自己的修行延伸到每天的生活當中。
我們的心應該更小心,更留神,更深思熟慮。你也許會認為我們之道對如何處理事物,有太多的規則要遵守。但是,在你了知自己在做甚麼之前,你不能說有太多的規章束縛你。所以要註意你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制造著問題,或為自己他人造作惡業。你也應當知道為甚麼自己正在受苦;除非你改變業力,否則不可能自痛苦中逃脫。
當你遵循業力的律則,驅使業力朝良好的方向前去,就可以避開業力有害的性質。留意業力的本性,以及欲望和行動的本性,就可以這麼做到。如佛所示,了解痛苦的因,即是了解離苦之道。若你研究自己為甚麼受苦,你將領會因與果,與為甚麼惡行導致惡果。因為你明白了,便能避開業力有害的性質。
只要我們仍有一個自我的概念,業力就有一個主體作為功用,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使業力在虛空中運作。如果我們不具有自我的概念,業力不知道該怎麼辦——喔,我的同夥在哪裡?我的朋友在哪裡呢?有些人竭盡全力要驅逐業力,我不認為這是有可能的。最佳的方法,是去理解業力嚴謹精密的律則,而且立即致力於改善我們的業力。
如果你在駕車圖中發現車子有毛病,最好馬上停車並檢查,但通常我們不這樣,喔,不過是小狀況,車子仍在走,我們走吧。那不是我們的方式,即使仍可以繼續行駛,我們仍應謹慎小心的照顧車子。如果你把車子的能力推到極限,車子會一直出現同樣的狀況,直到完全拋錨為止。那時修理已經太晚了,而且需要更多的心神和精力。
所以,每天的維護和保養是非常重要的。然後你能去除錯誤的理解,並指導自己真正在做甚麼。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