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不可過度依賴三寶

為了使佛法能更普及,為了能更有力地去運用權教教育眾生,打破過去一切「以一為尊」的局面,而開創一個更開闊的弘教格局,是大乘佛教的另一個特色。

事實上當初佛陀的教法本來就是開闊的。佛陀曾在一個樹林裡抓起一把落葉,問周圍的比丘是他手上的落葉多,還是這個林子裡的落葉多。比丘們就回答是林子裡的落葉多。佛陀當時就告訴比丘們:「我所講過的教法,就像是我手上的落葉。而我所沒有講過的教法,就像是這林中的落葉那麼多。」

image

再加上佛陀從來都不認為僧團是他的,或為他所領導、建立的,我們可以說最早期的佛教,本來就有著理性及鼓勵修行人獨立思辨的學風。並不鼓勵教條式地,把一切的價值皆定於一尊。

佛陀滅度後,情況就逐漸改變了。比丘們由於懷念及尊敬佛陀,逐漸把佛陀的地位神格化了。也忘了當初「落葉」的譬喻,又有不少人以為佛法就是唯一的真理。就逐漸形成了佛教內僵化的教條主義思想和權威型的人格。這樣不但不是佛陀說法的本懷,也造成了佛教發展的障礙。

這個問題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存在的。而且這不僅是佛教的問題,可以說是全人類的大問題。也許在人類無明煩惱的深處,的確存在著一種「英雄崇拜」及盲目跟從的傾向,故在人類的文化中,永遠會有理性主義及權威主義相抗衡。權威崇拜發展到了極至,就造成了當年納粹的恐怖及中國近代「文化大革命」的夢魘。在那些年代,人的價值觀、道德意識幾乎完全喪失,理性及自我約束力亦幾近磨滅。人們只是毫無條件地盲從於某些人的意志,去迫害無辜的人們。經历過那一個年代的恐怖,一個人如果仍能肯定人性及人的價值,真是相當不容易的。

也正因為如此,佛法負有在人間提升人類理性的使命。要約束人類的一元化盲目崇拜傾向。要人類站起來,靠自己。也就是佛經中所說的「自依止」。

大乘教的倡導者們見到了當時教內一元化權威崇拜及教條主義的傾向很濃,就對其採取一種猛烈的批判態度。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大乘經中有貶抑「阿羅漢」的文字,說他們是「焦芽敗種」的自了漢,不了解真正無上佛道的真精神。這種批判在當時的佛教文化中,可說是十足革命性的,而且火藥味也很濃。想來當時教內對佛陀及證果羅漢的權威崇拜是頗強的。而且當時部派佛教的領導者,想必是持不肯妥協的極保守立場,才會造成當時如此強烈的一個反動。

shengming

一直到今天,我們對這一個反動的功過仍很難下定論。它造成的缺點,是幾乎完全否定了傳統佛教中一向被公認的「成就者」,而形成了後來一段很長的所謂大、小乘,南、北傳的對立。以此點而言,當時大乘諸菩薩對「小乘」的批判,似乎是太過了。但要推動任何的文化運動,皆是很不容易的。很可能當時諸菩薩所面臨最大的權威,既不是佛陀,也不是教法,而是當時一些自命為「羅漢」的既存勢力當權派。在苦無選擇的情況下,大乘教的倡導者們選擇了這樣一條路。仍然恭敬佛、法、僧三寶,但對那些自命是「羅漢」高高在上的家夥,則恕難從命,勸他們還是多跟大菩薩學學,不要自以為足,不知長進。當然這些事現在皆已無法考證了,我們也很難知道當時事情的真相。但在現在流傳下來的大乘經中,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當時那一個文化運動中,更開闊的襟懷,和更卓然獨立,不依靠權威的自在。

由一元走向多元,在大乘經中比比皆是。佛由一佛釋迦牟尼佛,變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佛土也由此土娑婆世界,變為無量無邊的諸佛善妙國土。經典則由原來的原始巴利教典,變成眾多的、適應不同根性的大乘三藏十二部,有的講菩薩的行願,有的贊嘆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而有的則講布施、持戒及建塔像的功德。世間的修行成就者,也由原來的聲聞四果變成了菩薩十地。這一切皆是在提倡一種肯定多元價值的文化觀,鼓勵修學者要有開放的胸襟,而知道宇宙中仍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和寶藏,有待我們去開發、去成就。不要故步自封地老是以為自己了解的東西就是最「究竟」的,而自己限制了自己。

大乘經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善財童子拜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為例,來說明菩薩行者當以一顆謙虛的心廣學多聞,不斷地為了眾生而充實自己。不該把自己的心智,局限在一經一教或一個宗派裡。該打破一切的藩籬,而能求知識於世界。故佛法不是反知識的宗教,也不反科學。佛法反而應重視知識,運用知識,以求造福人群。這也才符合緣起觀「萬法從緣起」的真義。

image

大乘佛教的這一個理性的、重知識的開放態度,不但對今天的佛教現代化十分重要,就是對整體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也是同樣重要的。中國文化裡一直存在著權威主義的思想與性格。表現在政治上,就成為獨裁,不是個人專政就是一黨專政。表現在經濟上,就成為計劃經濟的過度膨脹。反知識的大規糢事件,也曾在中國历史上出現過兩次。一次是秦代的焚書坑儒,另一次就是近代的迫害知識分子。我相信中國人如果能成功地把大乘佛教的真正精神融入自己的文化中,應是會對一個更理性、更重知識的中國人民族性格的建立,有莫大的幫助。

近代中國佛教中,逐漸有在家人對出家人權威崇拜的心理,表現出一種過度依賴三寶的現象。這是不符合大乘當初創教精神的。在家人要信仰三寶、尊敬三寶,但不可依賴三寶。出家人也不應該使自己成為信眾黏著依賴的對象。要使在家人與出家人之間,有一種符合佛法精神理性的關系才好。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