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念處」看出一切情執的因

天下沒有無緣無故而吹的風,也沒有無緣無故而起的情。我佛說因緣,豈是空談?修行人一定要能在「法念處」上看出自己一切情執的因,才算徹底地斷了「見惑」。從此修行才算是「順水行舟歸有期」。否則總是拿不到要領。打打殺殺、哭哭笑笑的,總是捕風捉影漢,用的是三界的「有為工夫」。要談真正的佛法,還是差得很遠的!

人的心靈像一個戰場,各種不同的聲音及力量在人的心裡交戰作用著。古代雖也有學術思想,但量沒有那麼多,而且思想流通工具(如書籍、雜志、錄影等)也沒有如今日那麼便利發達。今日可以說是個知識爆炸、思想泛濫的時代。各種不同的「主義」及價值觀在「思想市場」上銷售著,作為一個讀書人,他所面臨的情景真可以說是曠古未有的。而一個人若沒有一個頗為平衡的人格或堅實的文化涵養作為心靈的基石,想入此「思想大海」而不為其困惑,真是很難的。這一點也就是為甚麼我會認為四念處的修行對現代人尤其重要的原因了。因為現代人實在是在思想上頗為迷惑的,雖然在他們周遭的「聲音」很多。

那些不同的聲音也都在建立著不同的價值觀。過去許多古老文化的傳統價值觀已逐漸分崩離析。它們體系上的基礎已逐漸為新科學領域的擴展所動搖。古老的教條及建築在那些教條上的價值觀及行為法則,已越來越缺少說服力,也越來越不吸引人了。而要現代受過文藝複洗禮後具有理性和科學素養的人,毫無任何條件地就接受一個宇宙中至高無上,至真至善的主宰,也勢必是會愈來愈困難的。今天許多較有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心靈的最深處是頗為彷徨不安的。他們面臨到了一個人類文化發展的十字路口。他們懷疑舊的東西,但新的東西又太多。許多人已正如佛陀在當年所說的——陷入思想的森林(密見稠林)中了。

陷入密見稠林是有潛在的危險性的,在某些狀況下會造成對自己及他人的傷害。而走出此思想森林的唯一方法,就是充分看清這一個自己由心所生的森林,及自己迷執於其間而不肯離去的事實。也就是本章所欲陳述的主題——法念處了。

image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