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是一切佛法修行的核心

「中道」是四念處修行系統的核心,也是一切佛法修行的核心。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介紹了緣起法則及其一些引申法則。如「空」、「無常」、「無我」等,也提到了修行中放下包袱的過程——「苦」、「苦集」、「苦滅」、「苦滅道」的四聖諦,及四念處的初步探討,和四念處與四聖諦、八正道的關系等。在了解了這些佛法中較基本的理論與方法後,我們便可進一步地研究四念處的核心——「中道」了。

能了解中道,四念處的修行才能「拿捏得體」,恰到好處,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修行是一個人生命中長遠的學習過程。修行人一定要能在程度上拿捏得體,才能踏實地走這段長遠的路。否則一定會有一遇挫折就不能再進步,或「一曝十寒」的缺點。

中道的修行態度,講起來非常簡單,但事實上它是整個緣起觀哲學的體現。修行人在徹底了悟緣起法則後,自然地就會有中道的人生觀。而且人生中事無大小,都有所謂「中道」。當它表現在修行上,就成了所謂中道的修行。

在直接介紹甚麼是中道的修行方法之前,我們不妨先研究一下中道的理論。因為所謂的中道修行,並不僅是一個技巧或方法,我們任何一個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有所謂「中道」。

和中道相對的,在佛法中稱為「二邊」。二邊就是兩個相對立的「極端」的意思。整個修行的過程,佛皆要修行人「遠離二邊」,取「中道」而行。這就是中道修行的簡述。

但甚麼是「二邊」呢?怎樣是極端,怎樣又不是呢?甚麼人有資格決定它呢?每個人的「邊」是不是皆一樣呢?它是不是一樣可被一條條列下來的東西,像戒條一樣地被人去遵守呢?這些都是常被問到的問題。而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由「緣起」討論起。

人生是緣起的,我們所認知到的世界也是緣起的。我們在第三章《為甚麼四念處可使煩惱止息》中,提過緣起法則的積極面——即由於人生中的「苦」亦是緣起的,故它必然是滿足「無常性」與「無我性」的,而具有可轉變的可能性。如我們再進一步對人生及人生中之問題的「緣起性」深入思索,則我們就會了解佛所開示的中道。

緣起法則固然意味著一切現象均不是恆久的(無常的),均不是本然就如此的(空的),但同時,它也意味著這一切現象必會,也「只會」隨著形成它的因緣之轉變而轉變。

比如說某人因為缺乏運動,飲食不調或睡眠不足而健康情況不佳。我們可以說此不健康的現象並非本來就是如此的,或用佛學語句來說它是滿足「空性」的,而對健康的複原抱著樂觀的態度。我們也可以說人的健康現象的確是有起有落的,也是滿足佛法中講的「無常性」的。但讓我們想想:「如果此人不去糾正自己生活上使自己不健康的習慣,重新去做運動,調節飲食或睡眠,他的健康情形會自動好轉嗎?」

不會的。無論一切現象再「無常」,再「空」,不健康就是不健康。當事人如不能在造成其不健康的緣上努力,使自己具備健康之緣,他的健康只會惡化。任何佛法的理論或醫學的理論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如果有人認為離開這些「不健康之緣」而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扭轉現象,我認為這就是迷信,就是神祕主義的思想,也就是不了解緣起法則。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