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每天花二十到三十分鐘去修定,持之以恆,是會對修行人整體的生命有很大影嚮的,也會對四念處的念力之提升有大助益。故我希望修行人能有恆心地如實去做,去訓練自己的心之能力。
有了定力並不就是解脫,但沒有定力是絕對無法解脫的。當初的佛陀及大阿羅漢,對禪定力都是極嫻熟的,能在極短的時間出入禪定,自在而沒有阻礙。一般來說比起藏密及南傳的傳統,中國佛教徒在這一方面是比較弱的。中國人擅思想及論理,但在禪定力上比較弱。我不希望大家以為能在日常生活中修四念處就夠了,而忽略心力鍛煉的重要。我雖然對傳統佛教中的若幹心態有所批評,希望大家不要因修定而走入神祕主義,但這絕不代表我認為修定不重要,相反地,我反而認為非常重要。解脫道若真講到終極,定與慧根本就是一體而不可分的。而一個真正解脫自在的心靈,也一定是一個有「能力」的心靈,而能自由地收放自己的身心。
目前的中國佛教界往往會有一旦有人有一點定境,就會成為極大的吸引力的現象。其人則往往自稱已登佛境,動輒聚眾數萬人,聲勢浩大。而傳統的佛教界就馬上和其劃清界線,要信徒能辨邪正。事實上這種事情無論是在西藏或是在南傳佛教國家,都是很難發生的。我認為這只是暴露了一般中國佛教徒的禪定力不夠而已,所以才會有人有一點定境就大驚小怪。如果一般正信的佛教徒都能有一點正定的體驗,就不會有如此的現象了。故我以為傳統佛教該做的,是加強信徒的禪定訓練,這才是治本之道。能有正見當然是最重要的,但八正道中正見和正定並不是互相沖突的,而是該和四念處及其它五項同時並進的。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們中國佛教是應該好好檢討的。
要不是因為來美國而接觸到其他佛教文化的傳統,我不會有以上的見解。我覺得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往往有頗強烈的「辨邪正」、「明大義」的價值取向,要去清楚明白地分辨哪個是嫡,哪個是庶。我卻覺得若真依緣起的法則來看,能學到別人的長處才是最重要的事。就算藏密有缺點或有不如法的地方,但別人的禪定訓練很有系統及步驟,卻是一個事實。中國佛教徒如果不知道吸收別人的長處,卻只是說別人是不正的旁支別系,這實在是文化沙文主義的態度,是不可取的。我很希望傳統的中國佛教徒能走向自己的圈圈,多去了解其他佛教文化的東西。能見到別人的長處,才是有智慧。能吸收別人的長處,才是菩薩道的柔軟。
四念處講究的活在當下,不僅僅是一個修行的方法而已。它也是一個生活的態度。它蘊涵的思想牽涉到一個人整個的生命和人生觀。而佛法真正的理論與實踐,也必然是和修行人整個生命密不可分的。故修四念處而欲在佛法上精進的人,應當多下聞慧及思慧的工夫。務必要把佛所說的緣起法則及相關的引早理論弄清楚才行。弄清楚了,四念處修起來就能把握要點,拿捏得體。否則僅是抓住了一些「技巧」,雖然也會對每一個人有幫助,但畢竟無法達到佛法真正的目的。
例如我們說修四念處要活在當下。能了解四諦及緣起者,就知道這意味著對過去及未來的「不執著」,但這並不代表現在是可執著的。人若因修四念處而「執著於當下」,其結果是和執著於過去未來一樣的。至於如何算執著,如何算不執著,只有在理論上充分了解緣起及四諦者才能了知。就算不能完全了知,修行有效的程度會和了知的程度成正比。了知了還不夠,還要能用四念處當下觀照並克服自己的執著,這樣修行才能有效地「離執」而止息苦惱。否則說一法執一法,以苦換苦,前苦雖滅,新苦又起。這樣的修行,是永無了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