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未證悟以前所謂的「修行」,幾乎全都是在往「達到一種心地境界」的目標努力。修行人一切的所做,皆是以是否能有助於達到那一種清淨崇高的境界為著眼點。這一種修行,原則上就是訓練心的集中與統一,巴利文翻成中文就是三摩地(SANADHI)。佛在證悟後徹底地體認了三摩地並非解脫,只是解脫的助緣之一。三摩地之所以有助於解脫煩惱,是因為嫻熟於三摩地訓練的人,心的離執力較強,不再為世間的欲望所束縛。但三摩地的修行本身,是不具有任何洞察力的。沒有洞察力,就不能徹底體認一切事物的真相及緣起性,當然也就談不上真正的解脫道。故佛在證果後看他所知道的三摩地行者,是舍棄了世欲但又迷上了心的境界的人。中國憨山大師所謂的「紅塵白浪兩茫茫」,講的就是同樣的道理。
故佛又提出了另外一種同時具有洞察力及離執力的修行,就是四念處,其中以「洞察力的心之訓練」(VIPASSANA)也就是大乘佛法所謂「止觀」中的「觀」作為主體。其整體的修行精神與態度,是和以三摩地的訓練為主體的修行有著頗大的差異。三摩地的修行鼓勵人達到一種心之境界,而四念處的修行是要修行人在生活中能隨時隨地地看破、放下、解除煩惱而達到輕安。在生活的每一念中,佛皆要修行人作自我覺察的工夫,看出自我及一切法(現象)的「緣起性」,而不執著。既不「抓」甚麼,亦不「推」甚麼。雖然不抓不推,卻對一切法的來去相清楚明白。讓一切「緣」來去自如,卻不為諸緣所惑。能念不執著,體解念念當下的自在,就自然和解脫道直接相應。這就是佛所提出的中道修行。佛在當時證果後,把這個方法分類、引申,就成了一套有次第、有系統的四念處修行體系。
我曾在體悟出中道修行的訣竅後寫過一聯對句:
看它浮起心知是妄,因緣和合生滅法。
不用除它它自來去,宛然一片好風光。
各位可用來和前文對照參考。
故「正定」和「正念」雖然有關系,但它們在基本的方法和修行態度上,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學者必須弄清楚有何不同,修行才有效果。若人修定修得好,一旦了解緣起及四念處,會進步得非常快,但若沒有緣起及四念處的了解,僅是有定是無法止息煩惱的。這一點已被佛和許多人親自證明了。
事實上,佛後來在《念處經》中,已把修定的「數息觀」包括在身念處中。要修行人在打坐呼吸時,充分了知當時的種種情狀而不為任何境界所惑。
故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定學」中佛所提倡的主要內容就是「四念處」。它包括了定,但並不僅是定。佛教發展到了後期,又起回過去只是修定卻不修四念處的情形,事實上是退步的現象,也是不合乎原始佛教中定學的基本精神的。四念處的體系雖大,但以緣起的理論及中道的修行為核心。而中道的修行,正是緣起觀的具體實踐。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