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一種體驗

對於我們來說,拿佛教來與基督教比較是沒有意義的。佛教就是佛教,而佛法就是我們的修行。當我們抱持著一顆清淨心來修行時,我們甚至沒有自覺到自己正在修行。

盡管這個國家有許多人對佛教感興趣,但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對佛教的清淨形式感興趣。大部分的人感興趣的是佛教的教法或哲學。他們把教法或哲學拿來與別的宗教比較,然後指出佛教在理性上更站得住腳。

但是,到底佛教在哲學上是不是更深刻、更上乘、更完美,其實這些都無關宏旨,讓修行保持在清淨的形式才是我們的目的。有時候我會覺得,不知道佛教實為何物卻大談佛教的教法或哲學有多麼完美,這形同一種褻瀆。

禪修之前,先正本清源

在一個群體中,禪修對佛教來說是最重要的事,因為這種修行是最本源的生活方式。不正本清源,就無法品味我們這個人生努力的結果。我們的努力必須是有意義的,要知道我們努力的意義何在,就必須找出我們努力的本源。在了解本源之前,不應計較自己努力的成果。如果本源不清淨的話,我們的努力就不會是清淨的,而結果也就不會盡如人意。

但我們要是能歸複真實本性,並以此為基礎,努力不懈,我們就能一刻一刻、一日一日、一年一年地品味我們努力的成果,這是我們應該品味人生的方式。那些只是執著於努力的成果的人們,將沒有任何機會去品味,因為成果永遠不會到來。但如果你的努力是一剎那接著一剎那,從你的清淨本源流瀉出來,那麼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會有益處,而你也會對你所做的任何事情感到滿意。

0

用清淨心打坐

禪修的目的是歸複清淨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之心。我們修行的目的只是為了保持真實本性的本來面貌。我們不需要用知性去分析我們的清淨本性,因為本性超越知性的理解之外。我們也不需要去欣賞本性,因為它超越我們的欣賞之外。所以,只管打坐吧!抱持著最清淨的動機,靜默得一如我們的原初本性,這就是我們應有的修行方式。

在禪堂裡,我們不應該遐想些甚麼,我們來這裡只是為了打坐。坐禪結束後,我們會互相分享一下,然後就回家去。但我們會把日常生活視為我們清淨修行的延續,並從中享受到人生的樂趣。這看似平常,卻是很不平常的。

不管我去哪裡,都會有人問我:「佛教是甚麼?」他們把手上的筆記本打開,準備好要記下我的回答。我的感覺各位可想而知!但在這裡,我們只是坐禪。這是我們唯一要做的,而這種修行也帶給我們快樂。我們無須了解禪是甚麼,我們已經在坐禪,所以無須從知性上知道禪是甚麼。我想,這在美國社會是非常不尋常的。

禪宗是「宗教」出現之前的宗教?

在美國,有許多不同的生活糢式以及宗教,因此,把不同宗教放在一起比較其異同,看來是再平常不過了。但對於我們來說,拿佛教來與基督教比較是沒有意義的。佛教就是佛教,而佛法就是我們的修行。當我們抱持著一顆清淨心來修行時,我們甚至沒有自覺到自己正在修行,所以我們不能拿我們的方式去與別的宗教比較。

有些人說禪宗不是宗教,也許是吧!或者禪宗是「宗教」出現之前的宗教,所以禪宗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宗教。但是禪是很奇妙的,盡管我們沒有從知性上分析禪是甚麼,盡管我們沒有任何大教堂或炫目的裝飾品,但禪卻讓我們可以品味自己的真實本性,我覺得這一點是很不尋常的。

0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