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將來是甚麼樣子?
下一個當下就是下一個將來。
如果我們能夠專註在每一個當下,
全然地活在每一個當下,
我們自然就對未來無憂了。
但我們總是無法活在當下,
不是活在對過去的追憶中,
就是活在對將來的擔憂裡。
六祖在《壇經》中提出「一行三昧」,
所謂「行住坐臥中常行一直心」,
也就是在何時何地都能放下執著。
如果每一個當下都能「一行三昧」,
那麼我們自然而然就放下了。
這個道理並不複雜,
因為當你全然在做當下的事情,
就沒有心思為別的事擔憂了。
所謂「全然當下」,
就是一心一意做好眼前的事,
就是「一行三昧」,
就是把握當下,就是放下。
放下並不是甚麼都不理,
放下也不是甚麼都不做,
而是在當下這一時,
認真地、專心地、沒有妄念地
完成眼前的這件事。
當你全然活在當下的時候,
就不會擔憂未來會發生甚麼。
在沙漠中徒步的人都有過體會:
當你行走在無邊的大漠之中,
心念中唯一關註的,
就是眼前的每一步。
走好每一步,自然就到終點。
反之,如果你一心想著還有多少路,
想著何時才能到達,
你就會被心中的恐懼所淹沒,
越走越沒有信心,很快就精疲力竭。
很多人雖然在努力修行,
卻並沒有活在當下。
比起當下的存在,
他們更關心死後往生的方向。
他們面如菜色,一心求死。
菩提一葉想請問他們:
如果你不能全力以赴活好當下,
難道就能把握好往生的那個當下嗎?
只有完全把握住每個當下,
才能不懼生死未來,
這就是一名禪者的精神:
步步向生,時時可死。
只要能全然活在每一個當下,
又何須擔心死後去哪裡的問題呢?
我們的未來不是依靠神靈的安排,
也不是祈求那些傳說中的奇跡。
如果有奇跡,奇跡就在當下。
所以,把握每一個當下,
就是把握自己的命運與未來。
如果我們能把握當下的一切,
就能做到「心無掛礙」,
這是一顆無憂之心,
心裡沒有對未來的牽掛,
或者說放下了對未來的牽掛。
當你感到內心不安的時候,
要及時提起覺照,
觀察心裡的不安源自何處?
是來自對過去的後悔?
還是對未來的擔憂?
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時常覺察內心的負擔,
覺察它,然後放下它,
全然地活在當下。
慢慢你就能體會到放下的自在,
就會自覺地在每一個當下去放下。
不念過往,無憂將來
全然當下,念念自在
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