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們修行所修的那個東西,有的書上稱她為元神,有的稱她為神識,她是不是本來面目?
師:我們修行到某個程度,會有一個無形的東西跳出身體之外。許多宗教,包括一些大師傳的功法修到最後,能脫離身體獨立存在的那個東西,並不是我們佛門所說的「本來面目」,也不是我們通常說的「真心」。佛門裡所說的真心就是本來面目,或者叫自性、真如,它們指的都是一個東西。其他宗教和功法所講的神識、魂魄、元神等,幾乎都是本來面目的外延。佛教講人有八識,你沒有把最核心的那個東西修出來,就沒有證到究竟。就如同剝玉米,玉米就相當於我們的本來面目,但這個本來面目外面包裹了很多層,相當一部分宗教、大師所傳的法門,當剝到第二層時,就說第三層是本來面目;剝到第五層時,就說第六層是本來面目。
在修行途中會出現一種境界,身心處於空靈狀態,感覺自己是獨立存在於虛空中的一個個體。就像剝玉米一樣,剝掉一層,感覺輕松了許多;再剝一層,又感覺解脫了許多……每剝一層,內在都充滿了喜悅和解脫感。如果你沒有見地,會誤以為你已經解脫或者開悟了;如果你的見地到位,會知道這正是功夫起用的當下,仍是沿途風光,這時候你更應該空掉身心,保持空靈狀態。接著還會繼續剝脫,剝脫的都是我們生生世世的業習、種種的概念、種種的意識和我執。當徹底剝完之後,會感到自己無拘無束,來去自由,不被萬物左右,好自在,好灑脫,所謂的「根塵脫落,靈光獨燿」,既可以融入萬物,又可以獨立存在,可來可去,又無來無去。
大根器的人會在瞬間爆炸、剝脫。根器鈍一點的會慢慢地爆破,慢慢地剝脫。所以有些人一修行就有境界,就像夜空中連續綻放的煙花一樣,「啪、啪、啪」炸開很多次。而大氣魄的人只「啪」地一聲,一次性炸開,裡面那個東西頃刻就出來了。通常一次性炸開的人,十有八九都是童子身出家。結過婚、生過孩子的,則會出現持續性的爆炸,一層一層逐漸爆開。但在出現這種境界之前,身心會經历一次大考驗,會有一個大蛻變。出現這種反應時,需要非常健康的身心,尤其是健康的心理。如果你心理不健康,一出現境界就感到恐懼,你就會被卡住,無法前進,也就不可能出現前面所說的境界了。
能在瞬間炸開,靠的是一種心力——一種生理和心理的力量,這是累世修來,累世積累而成的。但是,在此之前不知要「死」多少回!有幾人挺得住,又幾人會深信不疑呢?
神經不正常的人總說他的魂魄出去了,可以看到鬼神,他已經解脫了。實際上他所說的出去的那個東西,是他的第六意識,他把第六意識當作本來面目了。這時候他所謂的解脫,只是剝脫了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就前五識來講,第六識是它們的本來面目。如果繼續修的話,第六識又會剝脫,出來一個第七識,第七識又是第六識的本來面目。如果你的慧根好,還會繼續剝脫,直到我們佛門所說的第九識——白淨識,它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妙明真心——不生不滅的那個東西。我們坐在這裡打妄想,或者做夢出去的那個東西,都是第六意識,也稱為獨頭意識,它不依附於眼耳鼻舌身,可以獨立存在,來去自由。
作為世間人,能把獨頭意識修出來已經很不簡單了。有一種散亂心比較重的人,你喊他好幾聲,他會突然驚一下才聽到,才回過神來。實際上這就是他的第六意識打妄想跑掉了,所以他的前五根不起作用。而一個得道的人,他的六根已經可以互用了,他所謂的看,已經不是用他的眼睛看,所謂的聽,也不是用他的耳朵聽。六根一旦起用,是不受時空局限的。意根比身根不知要靈敏多少萬倍,能接收到周圍的資訊,感受到別人的起心動念。如果他處在第七層意識裡,就更敏感了。如果你喊他,他聽不見,這種情況你們可以分析一下,他的六七八九識跑到哪裡去了。之所以你呼他不能應,是因為他的第六識——意根跑掉了,所以前五根就「死」了,不起作用了。
一個人不能進入靈性的層次,就是因為六識、七識的貪婪、分別、執著沒有打破,沒有超越。只要一閉關,或者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前五根當下就超越了,這時候修行的起點就是第六識、第七識。一個有禪定功夫的人,他的意根(第六識)和神識(第七識)是相當敏感、活躍的。比如藝術家,包括音樂家、畫家、彫刻家等,他們的靈感都是從第六識、第七識散發出來的智慧,他們的作品都是六、七識起作用的結果,都是六、七識的作品,不是前五根的。前五根只會讓人變得庸俗,用前五根來分析判斷,讓它們起作用,結果是俗不可耐。一個人如果關閉前五根,用六根看問題,聽聲音,我們往往會說這個人比較脫俗。究竟脫的甚麼俗呢?就是前五根的俗。我們說這個人有大智慧,他從哪裡來的大智慧?是誰的大智慧?就是八識的大智慧,絕對不是六識、七識的。
修行人從外面走進去,從裡面走出來,這時候裡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裡面,眼耳鼻舌身就是八識、九識,就是本來面目,它們已經融為一體了。就像我們池塘裡的水一樣,你用一個桶扣下去,裡面的水和外面的水就隔開了。桶裡的水就是我們的本來面面目,桶外的水就是眼耳鼻舌身。當你把桶拿開,水頃刻融為一體,裡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裡面。實際上它們原本就是一體,只是我們來到這個器世間,受器世間概念的影嚮,按器世間的規則去思維、做事,於是逐漸形成了一個無形的「桶」。這個「桶」一旦形成,從此內外就隔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無形的「桶」變得越來越厚,越來越堅固,像銅牆鐵壁一樣堅不可摧。如果你通過一種方法把桶一下提起來,內外的水就融為一體了。這個桶就是我執,就是無明,就是貪嗔癡慢疑。只有超越了五、六、七根,才意味著你把這個桶徹底打破,徹底拔除了,內外才能融為一體。有一種修行方法就是在靜坐中觀想你的身體通透了,空掉了,就像花一樣開放了,像桶一樣脫落了,散掉了,本來面目就出現了。這就是通過意識觀想,用意識影嚮生理,讓生理和意識統一,因為身心是一體的。
(上師拿來一個套了八層相同形狀的瓷器福娃說道)這個就是道具——講法的法器。你們說這麼多層之中,誰是本來面目啊?這麼多層又是如何套上去的?你貪婪虛偽,套一層;嗔心重,心量小,套一層;傲慢固執,自以為是,套一層;愛抽煙喝酒,套一層;愛說假話、綺語,表裡不一,套一層;你好面子,我執大,又套一層;你嗜好多,習氣毛病重,再套一層……就這樣一層層地往上套,從此以後,最核心的那個東西就和萬物隔離開了,被死死地套在裡面。她被染污了嗎?她從未被染污。她需要修嗎?她從不需要修。即便套上一百層,她也在裡面閃閃發光,一塵不染。「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句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修行法門。它們說的是同一個東西,一個是對那個東西的描述;一個是告訴你得到那個東西的方法,告訴你如何把那個最核心的東西提出來,如何把周圍的東西像掃雪一樣掃開,讓埋在雪裡的東西重見天日。外面的一二三四五六七要「時時勤拂拭」,裡面的那個東西則是「何處惹塵埃」。外面的七層雖然不會染污她,但會束縛她,拖累她,讓她無法解脫。
當你改掉一個習氣毛病,等於剝掉了一層;你去掉一個嗜好,又剝掉了一層;你看破放下一個概念,又突破了一層……無論你信甚麼教,修甚麼法,不把這一層層的業習、概念、我執剝掉,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無論出家在家,只要找到一個途徑,通過一種手段和方法,把你的「皮」扒開,你就解脫了。所以修行就是「扒皮」(把外面一層層的套具扒掉)。白天工作時,你套上這些面具、枷鎖。晚上打坐、睡覺,如果這些面具、枷鎖還不卸掉,無論休息多久,你都無法消除疲勞。一個真正入道的人,休息一個時辰,疲勞就消除,電就充足了。因為他可以瞬間把外面這七層都打開,直接和第八層溝通。而一般人只是剝掉了一層或兩層,裡面沒有得到休息,又有甚麼用呢?
你們每天所學的知識都是為它們(一至七識)學的,它們不過百年就死了。而它(八識)裡面甚麼都有,你生生世世的所學和智慧都儲存在裡面,就像電腦的記憶體芯片一樣,你只要直接把它打開,你就開智慧了。你這一世再怎麼努力學習也沒有它的智慧,它已經輪回了無數世,你再有智慧也趕不上它的萬分之一。你只要把外面這一層層剝開、拿掉,它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甚麼叫「所知障」?學的越多,障礙越大,實際上都是為了滿足它們(前七識)的需要,跟它(八識)無關。
通過修行,你以為自己開悟了,解脫了。沒錯,你是解脫了,可是你只解脫了一層,你根本不知道裡面還有七層。然後你跑到一行那裡去參禪悟道,他又把你打掉了一層,你又說你在一行那裡開悟了。沒錯,你能開悟一層已經很不簡單了。可是,你以為你已經大徹大悟了!佛教,包括其他宗教的修行人,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大徹大悟,超三界了,實際上只是解脫了一兩層,有甚麼用呢?所以佛教講的「四禪八定」是共法,就是為了解脫外面這六層。裡面的七八九層只有佛教有講,其他宗教很少提及。所以明師的工作就是修理弟子,幫弟子「扒皮」,他甚麼都可以不會,只要會修理弟子就是明師。
你們今天晚上把它悟到了,就沒有白聽,沒有白學。所有的方法,包括禪、淨、密、律,都是為了解決這個東西(本來面目)。如果去解決那些東西(外面的七層)都是白扯。密宗所謂的觀想,觀想自己頭頂的蓮花開了一層又一層,為的就是讓這個東西出去,哪裡是為了那些東西?為甚麼說修行人要除掉我執呢?我執是甚麼呀?就是那一層層表面上的東西。你剝掉一層就死一次,身心就蛻變一次,你剝掉幾層就解脫幾層。你感官的嗜好越多,靈性的智慧越出不來;你會的越多,本來面目——最核心的東西被套得越多,你越無法解脫。
古人用「解脫」二字,用得太精確了!外面的七層「解脫」了,裡面那個核心的東西才能重見天日,和大自然和萬物融為一體,萬物就是她,她就是萬物。你們說「解脫」這兩個字是生理的現象,還是心理的現象?「解」的是生理還是心理?「脫」的是生理還是心理?
你沒有真功夫,可以盤起腿來,放松身體,閉上眼睛,妄想自己脫了一層又一層。如果你的心力夠,可以瞬間炸開。你經常這樣觀想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你能瞬間觀想自己解脫了,就像觀想蓮花瞬間綻放一樣,有個東西脫穎而出,迥然獨立地存在,說明你是個上根器的人。
一個明師,一個菩薩,一個佛來度眾生,他的悲心再大,神通再大,智慧再大,也大不過眾生的業力與無明。眾生的業力與無明永遠無法除盡。所以說佛菩薩、明師只度有緣人,無緣的就留給下一個明師,下一個佛菩薩。度人自有後來者,眾生也需要後來的明師、佛菩薩。
好了,回去觀想吧。
——萬行上師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