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所闡述的【佛力】

(己)二結示佛力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寶靜法師]結前文。寶池、德水、樓閣蓮華等,種種莊嚴皆彌陀世尊,願行功德,慈力所成就也。

疏中分三(初)約佛釋

《要解》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寶靜法師]此約佛釋。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彌陀世尊願行功德之所成就。嚴有能嚴所嚴。大願乃智慧莊嚴,大行乃福德莊嚴。此二為能莊嚴,稱性功德為所莊嚴。性有三諦。同居乃俗諦性,未見真理故。方便乃真諦性,未達中道故。實報寂光乃中諦性,已破無明故。願有總別。總則四種弘誓,別則四十八願,及十八願等。今以總攝別,則不出四宏。四宏依四諦而發。四諦分四教,則有四教四宏。依願起行,行亦分四教。今以藏教願行,莊嚴同居淨土。通教願行,莊嚴方便淨土。別教願行,莊嚴實報淨土。圓教願行,莊嚴寂光淨土。又以前三教則莊嚴次第四土,以圓教則莊嚴圓融四土。此二種莊嚴,必在眾生邊修,故能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也。今以同居普攝藏教凡聖。以方便普攝通教凡聖。以實報普攝別教凡聖。以寂光普攝圓教凡聖。又以同居攝四教凡夫。以方便攝藏通聖人,及別圓凡夫。實報普攝別圓聖人。寂光唯攝圓教聖人。今以次第四土,普攝次第凡聖。以圓融四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專稱名號,圓融凡聖,令往生淨土也。

(二)約生釋

《要解》復次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寶靜法師]上明種種莊嚴,皆彌陀世尊,願行功德所成就。然須知眾生念佛,全攝佛願行功德,為己功德。則上之莊嚴,亦我自心所成就。此則約眾生釋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也。四十八願,為多善根之因。六度萬行,為多福德之緣。佛以此願行,與眾生莊嚴四種淨土。又以此願行。莊嚴成一句洪名。是故信願持名者,全攝佛四土,成我四土。攝佛願行,為我願行。故能念念中,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也。皆是已成,非今非當者。謂極樂淨土,種種莊嚴。乃我心中彌陀與我早已嚴成,非待我今成當成也。

(三)約不二釋

《要解》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寶靜法師]此段指上佛生二義,作圓融不二義釋。彌陀莊嚴,作增上本質者,與眾生作增上緣之本質境也。緣有四種,謂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增上者,有增上之力用也。境有三種,一性境,二帶質境,三獨影境。性境有二種,一無本質境。即彌陀大圓鏡智,及我等第八識所變身土莊嚴。又是增上緣也。二有本質境。即前五識,所變之五塵境。帶質境,亦有二種。一以心緣心,名真帶質。二以心緣色。名似帶質,即依經作十六觀等也。獨影境,亦二種。一無質獨影,如緣龜毛兔角等。二有質獨影,即依經作觀等是。帶起自心莊嚴者,托此增上緣之本質境,變起自心種種莊嚴。帶有二種,一挾帶。根本智證真如是。二變帶。即變起相分是。夫法不孤起,仗緣方生。自心本具四土莊嚴,須待外緣而起。今托佛之本質之增上緣,自第八識變起無本質境,前五識變起有本質境,第六識變起似帶質境。皆是自變而緣,全佛之本質,帶起眾生之本質。全佛之帶質,起眾生之帶質。故曰自心種種莊嚴也。全佛即生者,全佛之本質境,即為眾生心中之本質境。全佛帶質莊嚴,即為眾生帶質莊嚴。全他即自者,佛乃眾生心中之彌陀,我是佛心內之眾生,生佛互相攝入。非唯與佛攝入,又能與一切菩薩、一切人民攝入,故曰成就如是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也。初別釋所受竟。

私案:
請依大師原文反覆恭讀體會,切勿依今人之解讀!
南無阿彌陀佛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