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希望別人稱贊自己,真的。當我做一件好事的時候,就會想,別人看到了,會怎麼誇我呢?甚至我會想象誇贊的鏡頭和話語,想得自己很美。總把自己放在一個舞臺上,四面有聚光燈照著,很多眼睛看著,無形中,自己的言行都在作秀——雖然長期以來以為自己是很低調、不凸顯的人。
別人若是說我好,我心裡就飄飄然、美滋滋,似乎自己一切都好。若是說我不好,我就很難過,想去滿每個人的意。為了營造一個好的名聲,讓自己受多大的委屈都心甘情願。真正的弟子相是可以受委屈去承事善知識,而我是在承事我的好名聲。
如此過著依賴他人贊揚而獲得快樂慰藉的生活,沒有安全感,也迷失了自己的路。一個人,怎能靠討好別人而生活?雖然嘴上說「為利眾生願成佛」,但自己的心卻如同浮萍,隨著外境飄蕩,很苦。
師父在近期的早齋開示中提到:「一天到頭,都知道自己在做甚麼,這樣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慢慢慢慢,人就會有很大的改變。所以這個修行就是本本分分、老老實實、認認真真,不要說外在別人怎麼看自己啊,全都沒有關系。那些全部都是世間法。你這些做到了,你在佛門中就會有大成就。做不到,今天很風光,明天後天不行了。」師父的話,引起了我的思考。
為何會很在意別人如何看自己?
因為對信仰沒有信心,對所走的路沒有把握,內心虛弱、混亂、狹小,有煩惱、沒目標,心裡沒主。不知道自己這樣對不對,不知道自己要做甚麼,內心糢糊,就會尋求外在的肯定。
修行就要在這裡用功!無論是聞思還是承擔,都要培養信仰。對自己信仰的佛法道理,對善知識帶自己所走的路,非常的篤定。不論別人毀譽,內心堅定不移,念念相續增上,無散動、無疑慮,就會力量無窮。由於這種不變的力量,內心依照善知識的教誡,依照佛法的要求做起事情來,就會非常踏實、安心和自在,自然不會在意別人怎麼看,怎麼講。
若是能夠對內心現起觀照,知道自己的心,知道心裡的起心動念,逐漸能夠把握,動機明確。同時心地清明後,對外在因緣也容易觀照,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此事怎麼辦,目標明確,智慧主導。此時造業,內心非常充足、飽滿,不需要別人知道,更不會考慮要別人稱贊。
因為心念明確篤定,所以不圖虛聲,不欲人知。甚麼是「虛」呢?就是靠不住。即便今天很風光,大家都說你好,跑來問你佛法,自己卻說不出來,大家請求幫助,自己也無法幫助到別人。那這「風光」不僅很快沒有,還會給自己帶來壓力,甚至更大的屈辱。古今中外,有哪一個人是靠虛名生活而得到快樂的呢?
或許我們會想,若大家都對我評價好,那我結的善緣多廣啊,會有更多人願意幫我的忙,擁護我。無形之中,就會給自己錯覺:名聲是有必要追求的。但仔細想來,並非如此。我們廣結善緣,乃至得到他人的幫助,靠的是自己對別人的付出,是善業,而不是以恭維討好的煩惱心去拉關系。「好名聲」本身沒有錯,但它是我們為別人付出的副產品,而不是真正要追求的。
即便別人贊嘆自己,我們又得到了甚麼?——滿足自己六根的感受罷了,沒有任何實質的結果。如果聽到贊嘆的當下,自己起的是貪名的煩惱心,又怎能帶來好的果報呢?
所以,真正實在的是內心的佛法。有智慧就能夠把握自己的生命,有利他心就能甘願勤懇老實地天天工作,為眾生付出,造善業。其他的,都是過眼煙雲。
「為善不欲人知」,師父就是這樣一個人。常說師父很忙很累,其實師父很灑脫自在。只要是對眾生有益的、契合因緣的事情,師父就去做,至於別人怎麼看,從來不在乎。
作為師父的弟子,要想了解師父到底為我們付出了甚麼,若非特別用心,根本察覺不出來。其實龍泉寺的每一個角落,師父幾乎都去過好多遍;每一處的建築設計、布局,師父都親自指點規劃;每一項事業的進展,師父都密切關心,適時指導。雖然做了這麼多,但師父從不聲張,絲毫也感覺不出師父有任何要講給大家的意思,問也問不出來。
培養人才,更是如此。弟子們得到師父的幫助,更多是講堂裡的講法。但師父要幫助一個人,還要促成他成長的因緣,排除他前進的障礙。有些事情,跟此人並沒有直接的聯繫,師父為弟子做了,也從來不提。
有德之人,常常樂做「無名」善行。在龍泉寺建設初期,賢佳法師常一個人默默地掃地、擦地、整理垃圾,做很多這樣的事情。照法師自己的話來說是:「想到是承事僧眾,所以做起來既賣力,又歡喜。」
幾年過去,法師這樣純善的等流依然。在寺裡迎接樸老逝世十周年的活動前夕,我們在見行堂準備工作,只見賢佳法師一個人在見行堂門旁,兩棟建築相夾的小空地裡認真收拾場地。法師幹的輕松、自然,沒有絲毫的做作,令人不禁想要隨學,自己心中也被這份純淨深深打動。
小乘佛法視「名利」如糞土,厭患至極。但大乘佛法對名利的態度,是在發心上去著力,是在對終極信仰的追求中去超越的。我們有時學的既不像小乘,也不像大乘,以「不求名利」為借口,甘於平庸。遇事躲在人後,沒有主見,不敢擔當,畏畏縮縮,拖拖拉拉,還覺得自己很修行,不貪名,其實是懶惰、沒出息。
若真要出名,就要出「大名」,像太虛大師那樣名聲普聞。至今聽聞大師的名字,猶若閃爍著人間佛教的智慧,展現出獨領風騷的廣大胸懷。這樣的名聲,本身就可以度化眾生,但更需要佛法上面真正的成就。否則一時出點小名氣,自己就暈頭轉向,不知所以,更是可憐。
所以,想要做到「為善不欲人知」,並不是非要糢仿別人去掃廁所,而是要培養對終極信仰的堅定,對自己所走修行路的篤定。若能如此,無論一生是默默無聞,還是名垂青史,都是因緣所現,並不是我們要刻意去追求的。唯一要用盡生命去努力的,就是對每一個當下心念的高度觀照,對每一個造作的自我擔當。
為善不欲人知,心內用功,莫向外求。(文:學誠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