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向智者討教外還應閱讀智者所造的論典

具足辨別是非的智慧後,應通過智慧來詳細觀察,大多數問題可憑自己的智慧來抉擇,但有些問題若搞不清楚,可虛心向他人討教,不要不好意思,古人常言:「智者不問執爲恥,愚者詢問執爲恥。」

其實,不懂的問題應該問別人,問過之後,才可以得到準確無誤的答案。但有些人卻不懂裝懂,不願向他人請教,唯恐這樣會降低自己的身份,讓人覺得自己很笨,所以寧可死守似是而非的答案不放,也沒有面對別人的勇氣。這種態度不太好,應該把問題敞開來探討。我們這里有些法師,經常互相提一些問題,把不懂的地方拿出來辯論,如此對自他都有很大收益。以前三國的劉備德行高崇,但智慧不足,爲成就一番霸業,不惜三顧茅廬,拜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爲軍師,最終感動了諸葛亮,出山助其建立了蜀漢。如果他當時顧及面子,不願意不恥下問,又怎能成就日後的大業?

每個人的智慧有高低,問別人也沒甚麼不好意思的。《薩迦格言》中說:「對待智者,倘若不詢問也不辯論,就無法了知他學識的深淺。譬如最好的鼓,若不用槌子來敲打就不能發出聲嚮一樣。」所以,只有通過互相辯論提問,才能知道智者的淵博學識,自己也會藉此提高知識水平和處事能力。

近來學《入行論》的很多人,經常互相探討、辯論,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我聽後感到非常高興。剛開始大家擔心會產生矛盾,後來逐漸習慣了,不懂的就大膽提出來。當然,在研討的過程中,你們不要有衊視別人的語氣:「連這一點都搞不清楚,真笨得跟豬八戒一樣,你是不是豬八戒的兒子啊……」若用這些惡語侮辱別人,自己也會生生世世墮爲旁生。以前有的人稍微有點智慧,就愛用不幹淨的語言諷刺別人,這是非常不好的。別人有問題來請教你,你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要一直藏在肚子里,生怕別人知道。

13363275346105021597

除了向智者討教外,還應閱讀智者所造的論典。比如智悲光尊者沒見過無垢光尊者,但通過閱讀無垢光尊者的教典,完全領悟了諸法實相;法稱論師也是拜讀了陳那論師的因明論之後,成爲了世間的量自在;月稱論師看了龍猛菩薩的論典後,成爲了中觀的一代祖師。所以有些人雖然沒有見過前輩大德,但通過閱讀他們的論典,自己的智慧和見解完全改變,這也是智者的一種行爲。

我在上學讀書時,有空就喜歡看《格言寶藏論》、《水木格言》、《大圓滿前行》。現在想起來,自己當時的運氣真是不錯,學生時代亂七八糟的書都有,但我並沒有浪費時間去看這些。最喜愛的這些書,後來在我人生道路上,起到的作用相當大。

閱讀智者論典的同時,還要想一下智者與愚者之間的差別。《格言寶藏論》中專門有一品講智者與愚者:無論說話、做事、發願、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攝持,而愚者則以愚癡來指導。看了這些教言之後,我們雖不敢說是大班智達、大智者,但也知道二者有哪些差別。

你們最近有時間的話,希望多看看《君規教言論》和《格言寶藏論》,里面詳細宣說了智者與愚者的區別。經常對照一下自己,看你具足了愚者相還是智者相,若能這樣思維,就不會墮入愚者的群體當中。

——索達吉堪布《二規教言》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