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千手表示法力無邊,可以拯救眾生於危難。千眼表示智慧無窮,可以普觀世界,明察秋毫。
據佛教典籍記載,千手觀音菩薩的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唐代以後,千手觀音像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漸作爲主像被供奉。千手觀音的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徵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
佛教認爲,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爲利益一切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幹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千手觀音爲觀音部果德之尊。「千」爲無量及圓滿之義,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根據《陀羅尼經》雲:千手千眼觀世音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隨眾生之機,相應五部五種法,而滿足一切願求。
千手千眼觀音的由來
與在佛教中,每一位本尊都有其應化之因緣由來。作爲佛教徒,固然會依據佛經中本師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的而視爲真實。不是佛教徒的人,視之爲表達佛、菩薩眾之悲心的「神話」也並無不可。
千手千眼觀自在是觀世音大士之其中一個化相,這個化相的故事尤其殊勝:
在無量劫之前,觀世音已經是一位發心度盡眾生苦難的一位菩薩。在救度眾生之苦經過若幹劫(即很長的時間)後,觀世音在他的普陀洛伽淨土上觀視六道輪回中的眾生,發現未度的生命仍然無窮無盡,他們恆久地受種種之痛苦的折磨,經历無數次之生生死死周轉不停;故此,觀音又再發心:「我當度盡一切眾生,若我退心,當令我身裂爲千片!」然後觀音大士又繼續度苦之事業;隔了一段不可思量地長的時間後,他又再觀視六道苦海,發現眾生數目仍未減少,痛苦也絲毫不見息減。如是者,觀音又再精進地繼續度苦之工作。
如是者三次觀視而發現自己的工作似乎不太見到成效時,觀世音大士發心度盡眾生痛苦的決心在那一剎那動搖退減了。因爲他以前的大誓願,他的頭即時碎爲十塊,身體裂爲千片。彼時,觀世音的上師阿彌陀佛即化現了在他的面前,以神通力把裂爲千片之身變化成爲具足千手千眼的化身,碎爲十片的頭化爲十面有的面露微笑,有的現忿目相的面容,在十面的頂上再化出一面阿彌陀佛之面容作爲引導加持的表義,這就是觀世音大士以十一面千手千眼之相救度眾生的緣起由來了。
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有另一個故事,經中記述:觀音曾在千光王靜住如來前得受大悲咒之傳承,即時由初地之境界證至八地之境界,並發願:「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是發願後,他果真化成了千手千眼之相,這是起因於他的無上慈悲宏願之緣故。
觀世音菩薩曾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前發願:「設若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即於臨命終時,十方諸佛前來授手接引,並且隨其所願往生諸佛國土。設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能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
來源:中國佛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