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花開

依稀記得初次去佛日庵拜見法頂禪師的情景。那天,我穿越茂密的樹林,抵達禪師的住所。禪師恰巧外出不在,因此我在佛日庵院內,等了三四個小時。當時有種寧靜沁入心扉的感覺,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

在空無一物的山地上等待是件非常無聊的事情,我曾想過是不是該打道回府。但不知怎麼的,那種百無聊賴的感覺,不知從何時起,竟被一種溫暖平和的寧靜取代,這正是禪師山居所特有的氛圍。

事實上,一個人的住所能反映出主人的內心世界;屋宇內的一切,代表了主人的思想境界與生活方式。穿過厚樸樹茂密的枝丫,我看到房內擺放著與主人的盛名不符的寒酸廚具;那簡樸而靜寂的生活空間,多麼讓人難以忘懷。

環顧四周,觸目所及盡是一派純淨的景象:土牆前的木椅、堆棧的餐具、伏在我腳背上的蟈蟈,以及擱在牆角的耙子與鐮刀。從這些簡樸的陳設當中,我們可以聆聽到主人內心世界的沉默話語;我默思良久,忍不住側耳去傾聽那寂然的聲音。

13

現在回憶起來,那時的我,仿佛是一個走進神祕庭院的稚童。過了一會兒,我走到涓流的山泉旁喝水。貼近泉邊時,我凝視自己倒映在清泉中的面龐,那一瞬間,我突然感到有種難以言喻的寧靜,緩緩註入心間。

如果當時周遭很嘈雜,或是我沒嗅到屋內飄出的馨香,也許我喝了水就會離開。如同一泓湖泊若碧波頃動,就無法看清自己倒映的面容。我想,正是禪師純樸茅舍本具的單純,讓我瞥見了自己的真面目。

放眼望去,所有的景致,即使是一顆小石子都渾然天成,充溢著一種自然之美。我獨自感受著那份靜寂,兩三個小時後就下山了。雖然沒能見到禪師,但我已全然感受到他的存在。

再見禪師時,我心中無限歡喜。他給我的感覺,一如那天在佛日庵的感受,那是一種安然舒坦的感覺,令我對人性重燃起希望。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外在與內心是否一致,是衡量人性真誠與否的尺度與標準。

我在禪師的住處所感受到的,是安貧樂道及自律的生活。這讓我徹底領悟,現代生活充斥著太多物欲。過度追求炫燿裝飾的生活,其實就像一座「富足的監獄」。

禪師總是強調清貧的人生。清貧的人生!我們都生活在提倡經濟振興與物質生活富裕的現代社會裡,但其實我對禪師的倡言深感認同。

每當對這世上的喧囂感到疲累時,我就無比懷念十年前初次在佛日庵的庭院中所感受到的那段靜默。我多麼盼望能重返舊地,獨自沉思冥想,就像從土中掘出地瓜那樣,掘出我的靜默。

文/柳時華

9fe1da127f13df830ce9f2320089de47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