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是修道的根本 功德的母親

「如是」是一個指法的詞,是指這部《吉祥經》。再者,「如是」又是一個信順詞。這部經是佛所說的,阿難相信順從,便誦出這部經,這是從字面上說有兩層意思。

阿難給佛當侍者時間最長,多聞第一,他的經是誦得無誤的,背得都很正確。他相信佛所說的,順從於佛所說的,把這部經說出來。對聽經者來講,也是要生信,順於佛的教去行。所以「如是」是信成就,一定要具備這樣的信心。

當然,「如是」從理性上來講,是來顯佛法的真理,那就不是我們在這裡所能說了。我們從經典中可以觀察到,諸佛在因地當中的修行都是從信生解,依解起行,因行得證。要想了解佛法,在修學佛法當中學有所成,修有所證,那就必須從信開始。

《華嚴經》中有講:「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修道的根本,功德的母親,信心可以出生一切道寶,沒有信就不能夠開發智慧,沒有智慧就不懂得學佛求道。為甚麼世間有很多的聰明人卻不學佛呢?就是因為他沒有信心。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我們來修學佛法,應從哪兒開始修呢?就是要把自己的信心樹立起來。只要有了信心,就會有虔誠心,有虔誠心,就能得到利益。

在《佛教聖眾因緣集》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舍衞城外有一座寺廟,寺廟附近住著一位非常虔誠的女居士。她經常以一顆虔誠的心來請問佛法,所以她懂的佛法特別多,而且每天還要設食供養一位師父,這位師父是由寺廟輪流派去的。每天供僧之後,她都會請求法義。一些學識淺薄的比丘對這應供之事,都有點膽怯,不敢去。

寺廟裡有一位摩訶羅老比丘,因為老年出家,甚麼都不懂。輪到他去的那一天,他非常膽怯,不想去。但常住派了,又不得不去。於是他拖著沉重的步子,緩緩地向居士家走去。

50ecf213tb9f25afb8f14&690

女居士正在門口等著,遠遠地看見來了一位老法師。因為他走得慢,看起來很安詳,女居士很高興,認為這一定是位得道的聖者,他講的法一定是至誠寶貴的妙法。於是她供養完師父,就敷起高座,五體投地地跪在地上請師父說法,自己連頭都不敢抬。

摩訶羅老比丘上座以後可為難了,想來想去也不知說甚麼,不禁自己感嘆:「唉,人愚無智,實在苦惱。」女居士聽到這兩句話,視為無上至寶,就在那兒思惟:愚無所知,這不是說的十二因緣裡的無明嗎?一切不都是從無明來的嗎?因為有了無明,無明緣行,再一直緣,最後一直到老死,才有了生死的流轉。她就這樣反複地思惟,心想這位師父講得太好了。就是由於她的虔誠心,而且當下無疑,所以就證得了初果。

她趕緊起來打開庫藏,拿出一件寶衣準備供養師父,可是回來一看,師父己經不在了。她很著急,猜想師父一定是利用神通飛回寺院了。於是她抱著寶衣就往寺院跑,那位老比丘一見這位居士來了,趕緊躲到寮房去,這位居士就在寺外找。

正好這位老比丘的師父出來了,他見到這位居士在找人,以為是自己的弟子犯了甚麼錯誤,馬上入定觀察,得知這位女居士證得初果。於是,他馬上到摩訶羅老比丘的房間對他說:「你們宿世有這個法緣,所以她得度了,你應該出來接受她的供養。」接著又給他開示。老比丘聽到師父的法語,立刻消除了內心的煩惱和憂懼,不但歡喜無量,而且也證得了初果。

偈曰:「真心竭意凡成賢,法藥蠲除結使顛。悟道皆因疑念斷,行持篤志信為先。」這說明只要有信敬心,就可以成就。

0107-xiuxing

在佛教的其他經典裡,也講了很多這類故事。

幾個年少的比丘,戲弄一個老和尚。 這位老比丘出家多年了,聽說人家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便感嘆:「我好笨啊!我一個果也沒證得。」於是,他就去求幾位年少的比丘:「請你們慈悲了,能不能給我講講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幾位年少的比丘就說:「好,我們可以,但是你得給我們備辦好吃的,我們吃了以後可以給你講。」老比丘想想,行,就把身上搭的袈裟賣了,換了好多吃的去供養年少的比丘。

於是,年少的比丘就把老比丘領到了一間房子裡,然後對他說:「聽著,現在你到房子東邊去。」接下來又對老比丘 說:「你註意啊,現在正是要得初果的時候了。」說著便拿起一個蘋果「梆」在老比丘頭上一敲。因為老比丘在那兒以虔誠心靜靜等待,就那「梆」一聲,便證得了初果。

「好,現在你再註意,再到房子西角去,馬上要證二果了。」年少比丘再拿蘋果「梆」一敲,因為老比丘還是那樣虔誠地在聽著他們說法,正「梆」地一聲,便證了二果。隨後,在房子那兩個角,三果四果也證了。

證了以後,老比丘好高興啊,來感謝年少的比丘:「幸虧你們開示,讓我能夠證得四果。」接著就說出來好多佛法的境界。年少比丘一聽慚愧地說:「我們不應該戲弄一位老者。」

年少比丘是出於戲弄的心,但是老比丘是出於虔誠求法的心,所以老比丘獲得利益。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佛法首先要能夠具足信心。有信心就能夠開發智慧,有智慧就能夠如法次第修學,得證佛道。

文:如瑞法師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