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甚麼會感到空虛?

佛法的輪回說講深了,可以直通「無我論」而通達緣起法的甚深層次。而在一般世俗的觀念中,也可建立符合因果律的生命觀與行為法則。人只要有了正確的因果與輪回觀念,生命就不會再有空虛之感了,也不會再有患得患失的恍惚。人並不一定要知道宇宙中「究竟的真理」才可安心,而是知道了自己的行為和結果的關系,就可安心。這就是佛教的生命觀中最可貴的地方之一了!

而人若不能在生命中確認行為和結果的關系,一般來說均不能在生活裡有一個踏實感。沒有這一個踏實感,生命總難免像是風前飄飄蕩蕩的柳絮。而要在這樣的生命基礎上講行為法則,當然是很薄弱的。

我想凡是稍微涉獵過近代西方文學的人,都會頗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生命的虛無感和行為法則的失落。原先由上帝所給予的生命秩序與行為法則一旦被抽掉,若沒有一樣有力的東西來取代,空虛和失落感是避免不了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卡夫卡寫的《蛻變》。他居然用自述的口吻,描寫一個年輕人早上起來的時候,發現自己竟變成了一支蟑螂。並描述自己在變成蟑螂後的感觸,及和家人的關系。許多東方人較難了解這一種文學背後所表達的真誠,但卡夫卡的作品後面,畢竟有著令人動容的誠懇。他在描寫一個生命,在失去了秩序與行為法則之依據後所經历到的荒謬感和失落。而當一個人已甚麼都不能確定的時候,他自然會感覺到任何事皆是有可能的,也包括自己忽然變成一支老鼠或蟑螂。而那一種因離開傳統基督教所造成「失序」的痛苦,自然不是以佛家,道家或儒家思想為精神主幹的一般中國知識分子所容易了解的。

wu

我們一般人,總是把生命的「平衡狀態」視為當然。以為生命理當如此,而瘋子只是一小撮不幸生了病的人。但以佛法的緣起思想來看,任何事物的平衡,皆是因為許多條件的組合。而生命心理及生理的平衡,也都是許多因素湊在一起而造成的。只是人類因有「常見」,而誤以為一切事物均理當如此。但事實是任何一個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平衡,均有來自儒家、佛家或道家的生命觀與行為法則做為支撐。只是一般人並不大自覺。這就是《周易》中所說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而一旦「那些東西」被抽掉,生命馬上就會陷入混亂與空虛。此時人就會知道文化的作用在哪裡了。而佛教的生命觀最主要的,就是講究行為法則。也肯定人必須在正確的身、語、意的行為中「安心」,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對此點的覺知,我相信近代的中國知識份子,應皆是有切膚之痛的。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