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前面所說的真理追求者為例,則其人一定要能返觀自照地看出自己一直在追逐一樣自以為有的東西,並堅固地執著於其中,才能逐漸離開這些執著而得到輕松。以佛法來看,世間的真理追求者是絕不會因得到了一個「真理」而喜悅滿足的。相反地,他必須要「看出」自己一直在很執著地追求,而且是徹底地看出,才能得到滿足。故人若沒有生命中的洞察力,真的知道了自己在做甚麼,是永遠安不了心的。他得到的永遠只是「刺激」,而不是生命中本有的平和與安詳。他一遍又一遍地在追,在「得到」,在「滿足」;但也一遍又一遍地在「失去」,在「失望」。
人往往需要反複的自我肯定與他人的掌聲。大多數的人也一直以為這正是人生中的意義,值得追求。我們的文化,也是一直鼓勵這一種價值觀的,即所謂的「實現自我」。但很少人去深入地洞察這一種價值觀的缺點與負面的影嚮。
人能在生命中作一個積極進取的人,當然是好的。但當一切的重點是放在「自我實現」時,就有了一個缺點:即「實現」及「完成」本身只是一個過程,而且當一個目標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時,這一個心之行為本身就蘊藏著一種苦。當價值觀的重點是放在一個定點式的「過程」上時,「實現者」及「成就者」會發現自己所得到的快樂往往不能持久。於是他們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實現與成就,才可維持滿足。但畢竟這一種價值觀本身就是有缺陷的。人若沒有洞察力而看出這一個詭局,往往會自苦不已。不是懷疑自己的品質與能力,就是追著這一個時代的巨輪奔跑不已。但畢竟這一個追逐巨輪的隊伍是勞累困苦的,因為這個巨輪不肯停下來稍作休息。而它之所以停不下來的原因,又正是因為追逐它的人「不肯」。
這就是佛法中的「輪回」了。讀者諸君!您覺得自己是這個勞頓隊伍中的一員嗎?如果是,我請您馬上修四念處,用洞察力去看出這一個心之詭局。若看得出,將來您盡管去開公司,立事業,您終究不會是這勞苦隊伍中的一員。若看不出,還當在身、受、心、法及六根門頭仔細體會,否則終究跳不出這輪回苦海。您就算天天讀經,拜佛,若沒有兇到自己的「追逐心」及「自我實現心」,終究仍是以勞碌換勞碌,與佛法毫無關系。一定要修四念處,了解自己,認為自己,真的知道了自己在做甚麼才行。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也許因為受到西方「個人主義」思潮的影嚮,往往非常鼓勵「實現自我」的人生哲學。當這種哲學再表現到和其密切相關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時,就造成一種強調「競爭」及「擊敗對手」的人生態度。事實上這種思想無論以佛家或儒家的哲學來看,均是很膚淺的。若以佛法緣起觀的法則看,一個社會最大的福利不在其組成分子間的競爭,而在於其彼此間的合作及相互關愛。目前人類經濟生活發展的方向,可以說是十分不符合緣起法則的。作為一個佛法修行人,應該在這一個充滿著競爭的大環境中,盡量發揮自己的力量去提倡「合作的哲學」,並對同業表現關懷。佛教徒間也應當盡量修正自己的「宗派意識」,而能以一個平等心去和所有的佛教徒溝通、合作。人要能見到並克服了自己的「競爭性」,而使自己有「合作性」及服務意識,才是佛教修行的起點,也才是喜悅的起點。
本章主要的目的是提出修四念處者的第一個修行的目標——喜悅。希望各位皆能如實地了解緣起,行中道,透過四念處的洞察力與離執力,在今生就做個歡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