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

1、大士講經

南朝梁武帝時,婺州有位傅大士,人稱「善慧菩薩」,經常到南京城里賣魚以謀生。有一次,梁武帝請名僧志公講《金剛經》,志公說自己不會講,市井中有位賣魚的傅大士善講解此經。武帝便召傅大士到禁中。大士登台後,將戒尺朝桌上一拍,便揚長而去。武帝愕然。志公問:「陛下,您明白了嗎?」武帝說:「明白甚麼?」志公說:「大士已經講完了。」

啓示:禪不可說,一說便有偏差。無法可說,就是說法。

2、身居險地

唐代道林禪師在杭州秦望山的大松樹上搭窩棚居住,人稱「鳥窠和尚」。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山拜訪,說:「禪師住這麽高,搖搖晃晃,危險啊。」禪師答:「我看大人您比我更危險。」白居易不解:「我身爲地方大員,鎮守一方,有甚麼危險?」禪師開示道:「身陷塵事紛爭,耗費心力而無法停息,如同每天在薪火上燒烤,怎會不危險呢?」

啓示:身居險境而思安慎行,危而不危也;心耽安樂而不知其危,安而不安矣。

3、大耳覓心

印度僧人大耳號稱有「他心通」,能知道別人心里想甚麼。唐肅宗於是讓國師慧忠去試試真假。慧忠閉上眼,面帶微笑:「你看老僧我心在何處?」「國師童心重,西川看龍舟。」慧忠心念一轉:「現在呢?」「溪邊山林下,國師戲群猴。」慧忠於是將心念全部收起,進入心無外物的禪定境界。大耳遍尋天上地下都不見,滿頭大汗,不知所措。慧忠笑著說:「因爲我沒有心跡,你到哪里去找呢?」

啓示:心定無跡,心動有蹤;只要心中有雜念,別人就能發現。

4、肅宗學佛

南陽慧忠禪師被唐肅宗尊爲國師。有一天,肅宗問慧忠:「我如何才能得到佛法而成佛呢?」慧忠問:「陛下爲甚麼要成佛?」肅宗答:「我希望像佛那樣擁有至高無上的力量。」慧忠道:「陛下貴爲皇帝,難道還不夠嗎?欲望如此難以得到滿足,怎麽能成佛呢?」

啓示: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

5、學僧背柴

唐代高僧馬祖和希遷,一個住江西一個住湖南,學僧們兩邊跑,「走江湖」以學法。一次,希遷問江西來的學僧,「你見過馬祖嗎?」「見過。」希遷指指院子里一堆柴:「馬祖像這堆柴嗎?」學僧答不上,跑回去找馬祖。馬祖問:「那堆柴有多重?」「有百把斤吧。」「那你力氣很大啊!」學僧不解,馬祖道:「你背著那麽重一堆柴,從湖南走到了江西,豈不是力氣很大嗎?」

啓示:馬祖是否像柴,本來不是問題,無端背起,不懂放下,煩惱自尋。

6、石頭路滑

隱峰準備去湖南拜會師叔石頭禪師,馬祖告誡:「石頭路滑!」隱峰不以爲然。見面後,隱峰振動錫杖,繞石頭的禪牀一圈,昂頭問:「這是甚麼宗旨?」石頭仰面嘆息:「蒼天啊,蒼天。」隱峰不知所措,回去找馬祖,馬祖教他:「他說『蒼天』,你就『噓噓』。」隱峰再到南岳,又問宗旨,沒想到石頭直接「噓噓」兩聲,隱峰又不知如何應對,再次歸來。馬祖笑著說:「我早就說過石頭路滑,跌跤了吧!」

啓示:禪不是依樣畫葫蘆就可以學的,學禪要用己心去接師心,隨機應變。

7、繩斷蛋破

馬祖禪師自南岳得道以後,回到家鄉弘揚禪法,可是沒人理睬,只有他的一位嫂嫂相信他,求他傳授禪法。馬祖說:「你真的相信我,就拿一個雞蛋,把它懸掛起來,有空就把耳朵貼到雞蛋上靜聽,等到它發出聲音時,你就得道了。」嫂嫂深信不疑,每天獨坐靜聽,旁人笑話也不放棄。多年後的一天,嫂嫂正聽得忘我,突然繩斷蛋摔地:「蛋破聲如雷,我心頓覺了。」

啓示:堅守自己心中的信念,就能收獲成功之果。

8、賞月言志

馬祖與門下三大高徒智藏、懷海、普願一起賞月。皓月當空,月色靜謐。馬祖問:「如此美好月夜,你們覺得應該怎樣度過?」智藏答:「月照佛殿朗,正好供供佛。」懷海答:「月圓心中明,莫若打打坐。」唯普願一言不發,揮揮衣袖走了。馬祖感嘆道:「以後能接續我講經弘法事業的,是深入經藏的智藏;能弘揚我禪定修行法脈的,是游心性海的懷海;而特立獨行,超然物外的,唯有普願。」

啓示:人各有志,按照自己的特長去發展,就一定會有所成就。

9、捉虛空

石鞏和西堂是師兄弟,經常在一起參禪。有一次,石鞏問西堂:「你會捉虛空麽?」西堂道:「會捉。」石鞏問:「怎麽樣捉?」西堂用手在空中抓了一把,說:「就這麽捉。」石鞏搖了搖頭,道:「你不會捉。」西堂不服氣,反問道:「那你說該怎麽捉?」石鞏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子,疼得西堂大叫。石鞏笑著說:「虛空必須這麽捉才行。」西堂摸著紅腫的鼻子說:「多謝師兄指點!」

啓示:不存在的虛空如何去捉?禪門講求的是把握實實在在的東西。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