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伏煩惱?

《大學》在講「正心」與「修身」這兩目時,提到了「忿懥、恐懼、好樂、憂患、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等煩惱,並指出存在於人心中的這些煩惱是「正心」與「修身」的障礙。《大學》的這個看法和佛法完全是一致的,但是《大學》對於如何調伏內心的這些煩惱,並沒有給出太多的說明。而佛法是專門調伏內在煩惱之法,對煩惱方方面面的分析要比《大學》詳細得多。所以,在這裡再簡單介紹一下佛法中所說的調伏煩惱之法。

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因與緣集聚之後所產生的。例如,青稞的種子與空氣、陽光、水這些外緣集聚之後,就會產生青稞的苗芽。煩惱的產生也概莫能外,也是因緣集聚之後產生的。具體來說,煩惱的產生是「煩惱的習氣」這個內因和「與煩惱相應的外境」以及「非理作意」這兩個外緣集聚之後所產生的。

所謂「煩惱的習氣」就是存在於人心中通過無始以來的串習漸漸培養起來的習慣。例如,看到合自己心意的對境就會產生貪愛的心理反應,並希望這個對境不要離開;看到不合自己心意的對境就會產生嗔恨的心理反應,並希望這個對境快點離開或消失;覺得自己超過別人,就會生起傲慢的心理反應;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就會生起嫉妒的心理反應。總之,面對一類特殊的外境,心裡就會習慣性地產生某種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就是一種習氣,是無始以來通過串習漸漸培養而成的。

所謂「與煩惱相應的外境」就是指一類外境,當這類外境出現在面前時,就會引發一類煩惱。例如,可意的對境就是與貪愛煩惱相應的外境,不悅意的對境就是與嗔恨煩惱相應的外境等等。

所謂「非理作意」就是內心對「與煩惱相應的外境」產生錯誤的認知與作意。例如,玩具出現在孩童面前,孩童會生起貪愛,而若出現在大人面前,大人心中未必會生起貪愛。為甚麼大人心中不會生起貪愛呢?因為大人心中對玩具的真相有了清楚的認知。而孩童則不然,他們並沒有認識玩具的本質,對玩具的真相心中有迷惑,所以會生起貪愛。凡夫對美色會生起貪愛,而持戒清淨的修行人雖然沒有徹底斷除心中的貪愛習氣,但由於對美色的真相有了充分的認知,因此心中的貪愛就不會生起來。

具體來說,凡夫心對外境的真相具有「常、樂、我、淨」這四種顛倒認知。例如,外境的真相是剎那剎那遷流不息的,剎那也不會常住。但我們的內心卻對外境有「常住不變」的顛倒認知,這就是認識上「常」的顛倒。悅意的對境實際上是引發壞苦的因,但我們的內心卻對其有「樂」的顛倒執著。萬法都是沒有自性的,而我們的內心卻認為它們恆常實有,這就是「我」的顛倒。凡夫色身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組成的,而我們的內心卻有「清淨」的顛倒認知。面對與煩惱相應的對境,並且內心有以上所說的這四種顛倒認知,也即非理作意,煩惱就必然會生起。

如何阻止煩惱在心中生起呢?顯然,去除煩惱生起的三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條件,煩惱就無由而生了。

首先,如果不與「與煩惱相應的外境」接觸,即使內在有煩惱的習氣與非理作意,煩惱也不會產生,正如人們常說的:「眼不見,心不煩。」例如,眼睛看不到悅意的對境,內心自然不會生起貪心。不與引發煩惱的對境接觸是初學者調伏煩惱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不是究竟的方法,因為煩惱的習氣和非理作意還沒有從心相續中斷除,只要與煩惱相應的對境一出現,煩惱仍然會生起。

其次,如果去除非理作意——也即如理作意,即使與煩惱相應的對境出現在面前,煩惱也不會產生。例如,美色出現在面前,內心一旦去除了「常、樂、我、淨」的顛倒認知,認識到美色具有「恆常不住、會引發痛苦、沒有任何自性、不淨」這些屬性,內心的貪愛煩惱也不會生起來。

去除「非理作意」是調伏煩惱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只要從心中去除了非理作意,樹立起了正知正念,雖然「煩惱的習氣」還沒有徹底斷除,但煩惱也沒有生起的機會了。所以,去除「非理作意」是初學者調伏煩惱的一個積極主動的方法。

如何去除「非理作意」、做到「如理作意」呢?實際上,《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這三個步驟,就是做到「如理作意」、去除「非理作意」的方法。所謂「誠意」,就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認知,這實際上就是「如理之意」。《大學》中也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非理作意實際上就是自欺。所以,不斷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在心中樹立起正知正念,當正知正念的理智堅固到一定程度,就能戰勝煩惱。

再次,如何去除「煩惱的習氣」呢?《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煩惱的習氣源於「人我執」。所謂「人我執」,就是凡夫的心緣自己的身心會產生一種「我」的認知與執著。正是這種「人我執」的顛倒認知,使得煩惱的習氣得以生起與鞏固。有了「人我執」,就會進一步產生「我愛執」——也即愛護自我、維護自我的執著。有了「我愛執」,遇到可意境就會貪愛,遇到不可意境就會厭離,遇到高於自己的人就會嫉妒,遇到低於自己的人就會傲慢,遇到對自己有危害且不可戰勝的對境就會恐懼,等等。所以,各種煩惱生起,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為了維護所謂的「自我」。

所以,要去除存在於自心中的煩惱習氣,就要斷除心相續中的「我愛執」。去除「我愛執」的暫時方法就是串習「利他」,舍棄愛執「自我」;究竟的方法就是修習「人無我」空性。實際上,「我」並非真實存在,而是因為自心在自己身心的聚合之上有這樣的執著,所以自心就覺得好像有「我」。如果心中的「人我執」沒有了,在身心之上就感覺不到「我」的存在了。

修習「人無我」空性的方法,第一步就是先「格物致知」,通過中觀的推理方法(如「七相」或「離一多因」等),從道理上反反複複抉擇在五蘊聚合的身心之上並不真實存在一個「自我」,所謂的「自我」只不過是因為心的假立而產生的錯誤認知而已。內心思維之後,就會獲得一種「無我」的覺受,一旦這種覺受形成,就要盡量保持。如果「無我」的覺受丟失了,就再次通過思維「無我」的道理而獲得「無我」的認知與覺受,然後再次保持。就這樣反反複複地串習「無我」,最終「人我執」就會漸漸消失;「人我執」消失之後,「我愛執」就會消失;「我愛執」消失,煩惱的習氣就會消失;煩惱的習氣消失,那麼,無論面對甚麼樣的外境煩惱就不會生起。通過修習「人無我」空性來斷除煩惱的習氣,這是調伏煩惱的最究竟的方法。因為「人我執」實際上是煩惱的種子,種子一旦失壞,就不會再發芽成長了。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