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修行才能止息煩惱?

為何四念處可使煩惱止息?在知道佛的確認為四念處是止息苦惱的方法後,我們自然會問這一個問題。

佛經中有句話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這說明了世間任何現象的起滅,均是有原因的。煩惱也是一樣,其升起和消滅,也皆有其原因。四念處之所以能有效地令苦惱止息,是因為它能直接地幫助修行人認知到自己身心上苦惱產生的原因。修行人在見到了苦惱的原因後,就能對癥下藥地直接在苦因上下手,使苦惱產生轉變。而在轉變的過程中,四念處也能發揮監督評驗者的功能,使修行人了知轉變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成效。如沒有,則可再回頭去重新分析苦因及自己所用的方法,繼續再做調整與實驗。

在苦因上下手,真的就能使煩惱止息嗎?相信許多人會頗懷疑地問這一個問題。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先談一談佛發現的「緣起法則」(簡稱緣起)。簡而言之,「緣起」就是佛所最初發現宇宙人生現象中的一個通則——即一切現象之所以會形成,一定是由種種「緣」聚在一起而形成的。這就是緣起法則,它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佛法之所以和其他宗教或學問有所不同,也是因為這個緣起法則。佛教中一切的思想理論及體系,皆為此一理論的再延伸及再發揮。

「緣起法則」的再延伸有許多理論及法則。像「因果法則」(包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理論),一切法(現象)之「無常性」,一切法之「無我性」,及一切法之「空性」等,皆是緣起之延伸。

因果法則是佛教在世俗層面上最重要的理論,它合乎緣起法及事實,且對人的行為有正面而直接的深遠影嚮。它之所以合乎緣起,是因為它幾乎只是緣起的另一個加上「時間因素」的重新敘述。緣起是:「任何現象皆是由緣而形成的。」而因果律是:「任何果皆是由因而決定的。」所不同的只是後者加上了一個「因」與「果」間的時間先後順序而已。

如站在修行的立場講因果律,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個人在修行上下了幾分功夫,就會有幾分成果。理論上了解幾分,修行上就僅能證悟幾分。這些因與果間的關系,是普遍存在的。故修四念處者若沒有佛法中正確的見解,深入地了解「緣起」及由此而引申的修行方法論,所謂修行也僅是皮毛罷了!故在介紹四念處的技巧之前,必須先把其理論的基礎打好。

因果律是合乎事實與緣起法則的,也是佛教最基本的內容。如果有人用任何原因否定因果律的話,就是否定了緣起法,也等於否定了佛教。這是不能為任何佛教徒或佛法研究者所能接受的。近代有部分人士批評因果律,引用一些「空宗」、「不二」的理論說因果律「不究竟」,這是很荒謬的。

另外如一切法(現象)的「無常性」、「無我性」及「空性」等理論,也都是緣起法則的自然引申。因為一切現象皆是「緣起」——即由眾多因緣所形成的,故一切現象必然會隨其「形成因緣」之轉變更替而轉變,故現象本身當然是沒有「恆久性」的,這就是一切法的「無常性」。也正因為現象不能離開形成它的因緣而「獨自存在」,故任何現象皆沒有一個可自我獨自存在的實體,這就是一切法的「無我性」。在觀念上我們可對一切現象命名,用「標簽」來代表它們,但並不代表真正地「絕對」存在著的那一個東西,因為「那一個東西」只是「一些因緣」加上一個我們給它的「標簽」,這就是一切法的「空性」。

27bb4pz

以上所述僅是簡單地介紹「緣起」及一些由其引申而在佛法中常見的法則,其目的是讓讀者在嘗試了解為何四念處是緣起法則的具體實踐之前,對緣起法則本身有一些基本認識。

既然基本上知道了緣起法,我們不禁要問:「這又和我們的人生有何關系呢?」

許多人覺得佛所發現的這一個法則和人生沒有直接關系。不但沒有,一些和緣起相關的法則(如「空」及「無我」的理論),經過某些人的闡釋,反而讓人更迷惑,或令人更懷疑佛法理論的正面性及積極性。這顯然是佛法宏揚者的缺失,是非常可惜的。我個人以為部分宏法者的玄學化傾向及心態,要為這些迷惑負責任。

事實上緣起法和人生的關系非常簡單而直接,即人生中的苦惱,也是和其它現象一樣,是緣起的。因為苦惱是緣起的,故它一定也是可轉變的——即具有無常性。佛正因為徹底看出了人生中煩惱的緣起如幻性,故能確知修行的價值,知道如何認知及實踐才是有效益的修行。所以緣起法為修法的目的,也就是憂悲苦惱的止息,提出了理論基礎,也同時說明了佛法的光明面及積極性。以佛法的眼光來看,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沒有轉變不了的苦痛。一切的問題和苦痛都不能離開形成它的「因緣」而獨立存在,故問題和苦痛是沒有自己獨立實體的,是滿足「無我性」的。同時因為沒有實體,故也是「空」的。「空」並不意味否定苦惱現象存在的「阿Q精神」或「鴕鳥心態」。相反地,它意味著所有可能的希望,因為它令身陷苦惱中的人真正地看出了這個苦惱可被轉變的可能性。

如何轉變?必須修行,必須努力。修行的努力不懈,在佛法中稱作「精進」。

至於如何修呢?佛教中的答案非常肯定而直接:「修四念處」。

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六○七中,有佛對諸比丘的開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慮,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也許對一般未接觸過佛法的人而言,「修行」是一個相當具有神祕色彩的字眼,其實它的含義很簡單,就是一個人對自我的訓練與鍛煉,及對自己身口意行為的修正。人光是看出了苦惱的「空性」及其可轉變的可能性,並不代表苦惱就不存在了,還必須經過學習消除苦惱的方法及實地自我實驗、鍛煉的過程,苦惱才會減輕及消除。

緣起法則不僅是提出了苦惱的「空性」及可轉變性等理論,它同時也提出了「方法」。這個方法簡而言之,就是要在形成苦惱的「因緣」上下手。

這是一個自然延伸的結論。因為我們前面已介紹現象是緣起的,是不能離開其緣而獨立存在的。只要其形成的「緣」改變,原告的現象就必然改變。故欲改變苦惱,根據緣起法則,就必須找出形成苦惱的緣,然後再使其轉變。一旦苦惱之緣轉變,苦惱自然就會變。不僅是會變,想不變也不行。只是變得「較好」還是變得「更苦」,就要看在煩惱之緣上的轉變工夫是否適當了。

四念處就是幫助我們「找出苦惱之緣」及「使其適當轉變」的方法。

這兩件事說起來容易,事實上整個佛法就僅是這兩件事。前一項在佛法中稱作「智慧」,又叫做「般若」(梵語PRAJNA之中稱),其目的及作用就是找出苦惱之緣。找出來之後把它的性質,作用等看清楚,研究透徹,然後再用一套合理有效的方法使其適當轉變,就是「修行」。

四念處可同時鍛煉人的智慧與心的活動能力,因為它同時具有二種基本力量,一是「洞察力」,二是「離執力」。沒有洞察力的人,心的狀態是迷糊的,看不出事情的真相,怎麼樣「修」也掌握不到事情的要點;沒有離執力的人,就像一個能坐而言卻不能起而行的文弱書生,空有一肚墨水,卻不能把自己的理想付諸實現。

整個四念處,其體系雖然龐大,但其原則是提高一個人的洞察力與離執力。四念處修得好的人,自覺能力很高,一定對自我及自我的缺點、個性等,了解得很清楚,故他一定也會對自己苦惱的原因有所了解。若了解不夠深入,可透過「聞慧」的工夫,聽聽佛及對佛法了知的人怎麼說。聽了以後自己再思維(即思慧的工夫),再透過四念處自我省察,終究反反覆覆能把自己「苦惱之緣」看個清楚明白。

看明白了,才知道在何處「修」,該怎麼「修」,這就是修行的緣起法則。若沒有看明白,修也只是「瞎修」;只是存著僥幸的心理試試,終究不能確定自己在做甚麼。

此處是修學佛法非常重要的一點,也是大多數修行人無法進步的原因。

meishe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