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一種善良

大家都認為有智慧的人容易勝利,但是很少有人認識到,仁慈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智慧的極致是仁慈。

「聞過則喜」、「從善如流」是很多人崇尚的境界,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卻不多。我們說,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聽取別人意見和建議,以便減少和糾正自己的毛病,變得更趨向於「完善」。但是,擅長聽取別人的意見並不是盲從於別人的意見,因此,怎麼才能既保持自己的正確觀點又充足「尊重」別人的建議就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仁慈的智慧了。

日本歌舞伎巨匠勘彌在這方面給我們上了很有啓示意義的一課。

有一次,勘彌正準備登臺表演,突然,他的一名學生喊住他,「老師,您的鞋帶開了。」巨匠低頭一看,鞋帶果然開了。於是,他向學生道謝後,彎腰系好鞋帶。可是就在學生轉身走開之後,巨匠卻重新把鞋帶解開了。這奇異的一幕被另一名學生看見。在巨匠下場後,這個學生悄悄問巨匠為甚麼這樣做。勘彌巨匠回答道:

「這場戲的劇情是表示一個旅行者走了很遠的路之後的情形,因此,鞋帶的松開,更能加強旅行者長途跋涉的真實感。」

「可您當時為甚麼不把這個情形告訴那個提示您的學生呢?」

勘彌巨匠答道:「如果我當時把這個情形告訴他,他就會覺得羞愧,以至於以後再也不會給我提意見了。這樣,對於他和我都不好。」

勘彌巨匠的仁慈之處就在於他的超人智慧。自己從善如流,聞過則喜,但是更維護了別人的自尊。

文藝複興時代的彫塑巨匠米開朗基羅也給我們供給了這方面的例證。

有一次,米開朗基羅完成了一座彫像,請朋友幫助提意見。有個人指出,彫像的鼻子過高,米開朗基羅聽後,轉身爬上高高的腳手架,手拿鑿子,對準彫像的鼻子彫鑿起來,大理石的粉末飄飄揚揚地灑落下來。一會兒,米開朗基羅從腳手架上下來,對他的朋友說:「你看,現在是否好一點了?」「太完善了」,朋友答道。其實,米開朗基羅並沒有真正修改彫像的鼻子,他的鑿子只不過是裝個樣子,灑落下來的大理石粉末是他提前就偷偷捏在手裡的。米開朗基羅既保持了自己的審美觀點與藝術主意,又維護了朋友的自尊。這就是仁慈的智慧。

類似這種仁慈就是智慧的例子還產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西部的一個小鎮上的一個雜貨店老板身上。

一天,一個瘦弱的小男孩捏著一把零錢跑進一家雜貨店,顧不得擦汗,就把他手裡的零錢攤在高高的櫃臺上,怯生生地問老板:「這些錢夠不夠買一個魚罐頭」。老板看了一眼小男孩的打扮和他手裡的零錢,問道,「你為甚麼要買魚罐頭?」小男孩說:「我媽媽病了,在醫院裡,大夫說她須要營養,我聽說魚能營養身材,這是我所有的零用錢,不知道夠不夠買一個魚罐頭。」老板聽後,對小男孩說,「好,讓我數數你一共有多少錢。」老板把小男孩放在櫃臺上的一小把硬幣收拾了一下,開端一枚一枚認真地數起來,一共9角8分錢。

「好小子,你真行,這些錢正好夠買一個魚罐頭,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說著,老板從貨架的最高一格上取下一個五香帶魚罐頭遞給小男孩,小男孩如釋重負,愉快地接過魚罐頭飛也似的跑了。在那個因為少了一個魚罐頭而呈現了一個空當的貨架旁,標著五香帶魚罐頭的價碼:7元6角。

真正仁慈,不是像慈善家一樣施舍給窮人財物——慈善家可認為窮人做任何事,除了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品格的真正標志是如何對待一個不能為你供給任何幫助的人。

我們說,仁慈的極致是智慧,但並不是所有的智慧都是仁慈。真正的仁慈,是一種讓世界充滿愛的願望,而不是一種希望別人知恩圖報的「投資」。有些人 「行善」的目標是為了「積德」,「積德」的目標是為了自己或後代子孫「有好報」,說到底,自私是這種「仁慈」的最終驅動力。

從另一方面來講,真正的仁慈應該是在充足維護別人的自尊心基本上「隱蔽」的幫助別人,「善欲人見,不是真善」——助人為樂,與人為善,而不是給別人制造「感恩」的繁重累贅。

我們再分享一個小故事。

這個故事產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的大蕭條時代的一個農場裡。通貨膨脹導致大批城市工人失業,很多人四處流浪甚至靠乞討為生。一天,一個小農場裡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外鄉人,向農場主討要一點吃的東西,因為他已經兩天沒吃飯了。年邁的農場主看了一眼這個外鄉人,說道:「農場的東邊有一堆柴禾,我老了,搬不動,如果你能幫我把這些柴禾搬到後面的小屋裡,我願意支付3個面包作為工錢。」外鄉人立即把柴禾搬到了老人指定的小屋中,然後從老人手裡接過面包,道謝之後,滿心輕松地離去了。

第二天,又有一個饑餓的流浪漢來到這裡討飯,老人說:「農場後面的小屋裡有一堆柴禾,我老了,搬不動,如果你能幫我把這些柴禾搬到農場東邊的空地裡上,我願意支付3個面包作為工錢。」

事後,老人的孫子不解地問爺爺:為甚麼一堆柴禾要每天搬來搬去,爺爺答道:「沒有人願意吸收別人的施舍,他們更願意通過勞動得到理應的報酬」——人在靈魂上是平等的,窮人的人格也有權得到尊重。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